據傳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卞和,一天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西)上砍柴時偶然發現一隻美麗的鳳凰棲在一塊青石上。按當時民間傳說“鳳凰不落無寶地”,卞和認定這塊青石是寶貝,於是將它獻給楚厲王。當時王宮的玉石匠不識此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厲王的兒子武王繼位後,卞和又把這塊寶石獻給武王,仍被說是普通的石頭,武王又以同樣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
若幹年後,武王的兒子文王即位了,卞和還想去獻寶,可是他因失去了雙腳而無法行走,便抱著這塊寶石坐在荊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淚哭幹了,眼中流出鮮血來。有人把這件事稟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問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雙足的人很多,為什麼隻有你悲傷得最厲害呢?”卞和回答說:“我痛心的並不是自己雙足被砍斷,而是這塊奇寶被人認為是普通石頭!”
於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進王宮,並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開石頭,果然從中得到了一塊光潤無瑕、晶瑩光潔的奇寶,文王再命令工匠將它雕琢成一塊玉璧。世人為了紀念卞和的發現,便給玉璧取名為“和氏璧”。這就是“和氏璧”的由來。
幾百年後,楚國相國昭陽,為楚國立了大功,楚威王把“和氏璧”賞給了昭陽。不久,“和氏璧”被人偷走了。究竟被誰偷走?無法查明。過了50多年後,趙國太監繆賢用500兩黃金從一位外地客人手裏買了一塊綺麗奪目的玉璧。經玉石匠辨認,才知道這塊玉璧就是已經失蹤了50多年之久的“和氏璧”。趙惠文王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即從太監繆賢手裏把“和氏璧”奪走。從此.“和氏璧”被趙惠文王占有。
當時諸侯、天子迷信“璧環象天”,都想用玉璧作祭天禮器,把“和氏璧”視為“天下獨有的無價之寶”。因此“和氏璧”就成為各諸侯國千方百計爭奪的對象。據西漢著名曆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秦昭襄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很想得到這塊寶貝,於是就設下陰謀詭計,欺騙趙國說,願意用15座城池來換取趙國的“和氏璧”。當時秦國的軍事、經濟力量日益強大,國勢正旺,不斷對外擴張和進擊,趙王既舍不得“和氏璧”,又不敢得罪秦王,無奈,隻得派使臣藺相如護送“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見到“和氏璧”,連聲誇讚。藺相如見秦王毫無給城之意,就憑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把“和氏璧”從秦王手中拿回來,並巧妙地暗地派人帶著“和氏璧”悄悄潛回趙國。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的曆史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掉了趙國,“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裏。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立即命令丞相李斯撰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經玉石匠把這八個字鐫刻在“和氏璧”上.成為皇帝的寶印。從此“和氏璧”開始被稱為“國璽”。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占鹹陽,推翻了秦王朝,秦王子嬰把“和氏璧”獻給劉邦。劉邦於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傳令將“和氏璧”作為“國璽”代代相傳,因此,“和氏璧”被封為“傳國璽”。
公元5年,出身外戚並掌握了政權的野心家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了一個僅兩歲的宗室子弟孺子嬰為皇太子。這時“和氏璧”由孝元太後代管。王莽為了攫取皇帝的寶座,派堂弟王舜去長樂宮索取“和氏璧”。孝元太後識破了王舜索寶的政治陰謀,但不交出來會有殺身之禍,於是她憤怒地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罵道:“得此亡國寶,看爾兄弟有何好下場!”王舜急忙從地上拾起一看,“和氏璧”已被摔缺了一角。這樣,“和氏璧”就被王莽強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