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9年,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做了皇帝,改國號“新”,他命令玉石匠把“和氏璧”已摔缺的一角用黃金鑲補上。王莽政權滅亡後,“和氏璧”歸東漢光武帝劉秀所有,代代相傳,一直傳到東漢末年漢獻帝時,“和氏璧”又失掉了,下落不明。
公元192年,關東同盟軍討伐董卓。有一天深夜,長河太守孫堅在洛陽城內巡視,偶然發現城南一口水井——“甄宮井”裏毫光四射。孫堅立即命令士兵汲取井水。從井底撈出一宮裝打扮的婦人屍體,頸下有一錦囊,內有一金鎖扣著的朱紅小匣。孫堅從小匣裏取出一塊純白無瑕、寶光閃爍的玉璽。該璽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已用黃金鑲補。孫堅一看就知道這是已失掉了的無價之寶——傳國璽“和氏璧”,於是保藏起來。
孫堅在峴見山戰役陣亡後,“和氏璧”落到了軍閥袁術手裏。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繆奪得了“和氏璧”,並把它獻給了曹操。曹操以後,“和氏璧”被曆朝傳遞了下來,一直傳到五代十國時期,在戰亂中失落了。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自立為帝(宋太祖),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當時不見“和氏璧”。雖然從五代十國以後的1000多年間,各個朝代(尤其是宋紹聖三年、明弘治十三年等)都有傳國璽被發現的傳說,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和氏璧”,而是一些偽造的贗品——假傳國璽。據曆史學家們考證,真正的傳國璽“和氏璧”確實在100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已失蹤了。
“和氏璧”從春秋戰國直至唐朝末葉,傳遞了1640多年之久。這在世界曆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奇跡。它在五代十國時期究竟是怎樣失蹤的?流落到哪裏去了?成為千古奇謎。曆代許多人興致勃勃,想方設法地力圖探索這個奇謎,曾掀起過尋寶熱潮。
“和氏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奇寶?它真的像曆史記載的那樣價值連城嗎?這就成了考古和地質學家探討和爭論頗激烈的一大難題。
一些學者認為,“和氏璧”不是一塊玉,因為荊山地區不產玉,玉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較常用常見的東西,並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宮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認識玉。因此,當卞和把它獻給楚王時,經驗豐富的內宮玉石匠,決不會把玉誤認為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由此可以斷定:卞和獻給楚王的,並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認識的、不同於一般玉的另一種奇寶。正因為這種奇寶是第一次被發現,所以任何人都不認識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見,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寫成玉璧,這是誤傳。由於誰也不知道這種奇寶的名稱,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錯寫成珍貴的玉璧,很多學者斷定它根本不是玉。
1921年,著名的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測,“和氏璧”是產在荊山地區基性岩中的拉長石,因為拉長石具有碧綠和潔白的閃光,而且不經琢磨往往難以發現這白光。
很多學者不同意章鴻釗先生這一論斷,他們認為,雖然荊山地區有產拉長石的基性岩脈。但迄今尚未發現這種具有寶石性質的拉長石。
有些學者認為,和氏璧是地球上極為罕見的、至今人們還不知道它真名、十分奇特的一種天然寶石,它不僅晶瑩剔透、瑰麗多彩,而且在光澤、耐磨程度和規格上都超過了一般寶石;它不僅在於外表美觀,而且在於它內在的特性比一般寶石更為奇妙。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奇妙的寶貝?誰也說不清楚。總之,“和氏璧”的真相究竟如何?為什麼秦昭襄王願用15座城市去對換它?為什麼曆代帝王將相拚命去爭奪它?它的身價為何如此高貴?至今仍是無法徹底揭曉的一個奇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