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司母戊方鼎(1 / 2)

自禹鑄九鼎之後,鼎便被賦予了神聖的色彩——成為國家政權社稷的象征。在商周時期,鼎又是施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頌表功績,記載盛況。

河南安陽是塊風水寶地,早在20世紀初,這裏就以出土甲骨文著稱於世。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政局混亂,民間盜墓風氣盛行。武官村村民也不會傻傻地在一旁看著,他們也開始有組織的在夜間盜掘古墓。1939年的某一天夜裏隨著村人鐵鍬發出的“倉哪”一聲脆響,一隻大鼎出土了。

就是本節介紹的司母戊方鼎,華麗雄偉,令人驚歎。村民們忙了一夜,終因此鼎太大、太重而實在無法搬動,私掘者取來鋸子,將大鼎的一隻鼎耳鋸下,然後又將大鼎重新掩埋,並相約誰也不準說出此事。後來,侵華的日軍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

抗日戰爭勝利後,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曾作為蔣介石的壽禮,專車運抵南京,被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但當年被村民私自鋸下的一隻鼎耳,在動蕩的年月裏下落不明,留下了永久的遺憾。今天我們看到的司母戊大方鼎,有一隻鼎耳是後來補鑄上去的。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政府挖空心思想把此鼎運往台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司母戊方鼎入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司母戊方鼎形體巨大,造型精美。鼎為四足方形,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空;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除鼎身四麵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又皆有主紋飾,並各具形態。鼎身四麵以饕餮作為主體紋飾,並有龍紋盤繞,四麵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著口互相對著,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麵。足上則鑄以蟬紋。在這些紋樣的襯托之下,整個鼎顯得更加威武、雄厚。

饕餮傳說是一種貪得無厭的野獸,生有角、爪、尾,麵目十分可憎。這種動物很可能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是人們根據牛、虎、羊、熊想象幻化出來的,並被賦予了恐怖的神秘色彩。饕餮紋就是以饕餮這種想象動物為原型,又經過高度藝術誇張而形成的獸麵紋飾。這種紋樣襯托出一種猙獰、神秘、威嚴的氣氛。

司母戊鼎是目前出土的形體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件銅器,在世界青銅器中也是罕見的精品,無疑代表著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在商代晚期的技術條件下,鑄造司母戊鼎這種大型青銅禮器,應該是當時的一項重大工程,這不僅需要大批具有熟練鑄造技術和豐富經驗的工匠,還需要有嚴密的組織。當世人站在這件精美龐大的國寶前瞻仰時,都會情不自禁地為當時高超的青銅技術而驚歎,也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而折服。

根據考古發現和有關專家的研究,當時,冶煉青銅用的是一種叫做霸堝的陶製器物,形狀和後來倒放著的頭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將軍盔”。據計算,一般的“將軍盔”能熔銅十多公斤。鑄造一般的器物用一個坩堝就可以了。很顯然,鑄造“司母戊”鼎這樣的龐然大物用一般的將軍盔是不能完成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遺址發現了一種直徑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堝。據推算,鑄造司母戊方鼎隻要有6個這樣的大型柑堝就可以滿足熔銅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