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又名克鼎或是膳夫克鼎,西周晚期的飪食器。重201.5千克。係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資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大克鼎係周孝王時期鑄器,曆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製度的珍貴資料,因此,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
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精品。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讚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
清光緒16年,即1890年,在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並被清朝工部尚書、軍機大臣、著名大收藏家潘祖蔭收藏於蘇州宅第。潘祖蔭酷愛文物,尤精於青銅器的收藏。這裏曾珍藏著海內青銅器三寶中的大盂鼎、大克鼎二寶,並發生過一幕藏寶、護寶和獻寶的令人怦然心動的曆史實劇。
潘家視此二寶為生命,麵對各種威脅利誘,百般護衛,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日軍侵華期間,潘家為防日寇搶奪此寶,而將兩件國寶深埋於潘宅大院堂屋地下。1951年,潘家主動將珍藏60多年國寶無償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