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毛公鼎(1 / 2)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千克;是西周晚期宣王時(公元前828~782)的一件重器。此鼎形作大口,半球狀深腹,獸蹄形足,口沿上樹立形製高大的雙耳,深厚而凝重。口沿下有兩周弦紋,中填重環紋,三足呈獸蹄形,與厲王時期的多友鼎南宮鼎等器相比,形製差異較大,而與厲王晚期的融攸從鼎相近,手法更接近於春秋時代作風。整個器表裝飾十分整潔,顯得典雅。

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銘文鑄在鼎上。鼎內銘文是金文的經典名作,有32行,共497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

毛公鼎鼎內銘文,分為左右兩幅,是一篇完整的“冊命”,字裏行間似有陽紋格線。全文首先追述周代國君君主文王武王的豐功偉績,感歎現時的不安寧;接著敘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內外事務,擁有宣布王命的大權。宣王一再教導毛公要勤政愛民,修身養德,並賜給他一些器物以示鼓勵。毛公將此事鑄於鼎上,以資紀念和流傳後世。

該銘文筆法端嚴,線條質感飽滿,結體莊重,以至於出土以來,清末的書法家們無不為之傾倒。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就曾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郭沫若先生也稱該鼎銘文“抵得上一篇《尚書》”。

毛公鼎匪夷所思般的傳奇經曆讓世人大開眼界。根據考證,道光末年(1850年),毛公鼎在陝西岐山出土,於鹹豐二年(1852年)被陝西古董商蘇億年運到北京。後由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以三年俸銀之重金為代價購藏。

陳介祺,山東濰縣人。與當時的收藏大家王懿榮、潘祖蔭、吳大澄、吳雲等常相過從,共同考辨古物,研究文字。陳氏於青銅器、陶器、古錢、古印璽、石刻造像等收藏既多且精,並且精於考釋。他的“萬印樓”現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的故居陳列館也在他誕生180周年時正式開放,被公推為19世紀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

陳介祺對其他收藏都樂於公眾於世,印成目錄,昭示天下。唯有對毛公鼎,深鎖密藏,秘不示人,整整30年。

陳介祺死後,陳家後人又密藏了20年。

到20世紀初,兩江總督端方依仗權勢派人至陳家,限三日交鼎,強行買走。毛公鼎到端府後沒幾年,端方即在四川被保路運動中的新軍刺死。後來,端方的女兒出嫁河南項城袁氏,端府欲以毛公鼎作為陪嫁,而袁家卻不敢接受,端方後裔遂將毛公鼎抵押在天津的華俄道勝銀行。可是後來端家家道中落,端方所收的許多青銅器均經過端方的把兄弟、美國人福開森賣了出去,自然也沒有財力將毛公鼎贖回。

1919年、1920年間,有個美國商人欲出資5萬美元把毛公鼎買走。消息傳出,國內輿論嘩然。大收藏家葉恭綽(1880~1968),廣東番禺人,清末曾任職郵傳部;民國時曆任交通總長兼交通銀行經理;在1920年~1924年北洋軍閥時期,曾連任勒雲鵬、梁士治、顏惠慶、段祺瑞內閣的交通總長,係舊交通係的骨幹之一;財力深厚,又嗜收古物,是民國年間最著名的收藏家和書法家之一。知道以後,決意與美國人角逐,想方設法將鼎留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