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是個很有謀略的君主。他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複國,並登上盟主之位,成為古代史上極富傳奇的人物。
竹簡。考釋竹筒上的文字可推斷,該墓墓主是楚國王族,身份是個大夫。那麼,這柄銅劍為什麼在這一座中型楚墓中出上呢?研究者認為,墓主生前可能參加過滅越戰爭,並立了戰功。他在戰爭中獲得了這柄寶劍,並成為他的重要的戰利品。這柄寶劍記錄了他生命中一段輝煌的曆史,他對這柄銅劍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他死後,把這柄寶劍帶入墓中,讓它永久陪伴死者。
《金匱論古初集》(1952年出版)中,著錄了另一件勾踐劍。劍身長47厘米,寬4.5、莖長8.4厘米。此劍有銘8字:劍格正麵左右各有鳥篆銘“越王”二字,背左銘“勾踐”二字,背右銘“之子”二字。故稱為“越王之子勾踐”劍。此劍是勾踐未繼越王位允常為越王時所鑄。它的發現,可證文獻所記越國在允常時稱王不謬。
說到越國的兵器,還應提到以下一些有銘的劍、矛。鑄(或刻)有“越王”之銘的劍有:在《貞鬆堂集古遺文續編》中著錄著一柄自陝西出土的古劍,在劍格兩麵左右各鑄鳥篆“越王”之銘。1972年在浙江杭州征集到一柄有鳥篆“越王”2字銘的古劍。湖南長沙出土一矛,在中脊兩側的鳥翼紋下各鑄一鳥篆體“越”“王”2銘的矛。1965年在浙江紹興義橋發現一桶石矛,在中參左右陰刻篆文6字:末部左右各刻一“越”字;中段和本部各刻“越”“王”2部。河南淮陽平糧台出土越王劍3柄(有2件在平糧台征集)。這幾柄越王劍、矛,當為幾代越王所作之器。
傳世和出土的還有越王州句劍、越王者旨於賜劍、矛、戈等等。20世紀30年代在安徽壽縣出土2柄劍,一柄劍格嵌綠鬆石,銘雙鉤鳥篆“越王王越”、“者旨於賜”8字銘;另一柄劍格也鑄鳥篆“越王王越”、“者旨於賜”銘,越字從邑,寫法與勾踐劍相同。
《商周金文錄遺》著錄一劍,傳出自壽縣,劍格有鳥篆體“越王王越”、“者旨於賜’”銘。
1986年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一劍,劍格兩麵鑄有“越王王越”、“者旨於賜”8字銘。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矛,有銘二行6字:“賜旨者”、“於越王”,研究者指出應係“越王者旨於賜”之誤。
日本細川氏收藏,有錯金鳥篆體“越王者旨於賜”6字。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矛,正反麵各有鳥篆銘2行8字:“於越王旨之大”“子壽自乍元用矛”。經研究,銘文應為“越王者旨於賜之大太子尚壽自乍元用矛”。
1959年在安徽淮南市蔡家崗趙家孤堆戰國墓出土2戈,它們正反各麵有鳥篆體銘2行6字:“癸亥徐侯之王”、“越王者旨於賜”。蔡昭侯、聲侯之墓相距7.5公裏,古代屬州來,是蔡國後期的都城所在。蔡聲侯在位時間(公元前471年~前457年)與越王者旨放賜在位(公元前464年~前449年)同時。這對越國銅戈在蔡地出現,反映了這時越國勢力已跨過長江,進入淮河流域。這與《史記·越世家》:“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的記載是一致的。
越王勾踐劍精致與華麗,是世所罕見的。它的出土發現,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此劍現藏湖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