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最西端的是五號墓,深6.2米,在棺槨的下方也有一個埋狗的腰坑,這種習俗可上溯至商代,表現了人類與狗之間的親密關係。在每座墓的棺底都鋪有朱砂,這種習俗早在一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產生,朱砂的紅色,是墓主再生的象征。葬俗上的這些共同特征,證明仙人台墓地屬於同一族群和侯國,即寺阝國。
墓葬中出土的文字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六座墓共發現鑄有銘文的青銅器7件,其中有兩件銘文相同,均為同一字,其餘5件銘文最短者20字,最長者達42字。其中明確屬於鄰國的就有四篇,銘文中“寺阝公”、“寺阝子”不止一見。據此,可以明確地說,這是一處屬於古寺阝國的貴族墓地。考古學家們推測,其中的六號墓應該是部國國君,根據周代標誌身份的“列鼎”製度,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享用銅鼎的數量有一定限製,即周天子用九鼎,諸侯以下分別為七、五、三、一鼎。六號墓隨葬十五鼎,除一件特大者外,其十四件都是兩兩相同,它使用的應是七鼎之製,合乎諸侯之禮。另外墓中出土的一對銅方壺,通高63厘米,通體裝飾華麗紋飾,器腹四麵均飾高浮雕龍紋,雙耳為立體獸首形,鑄造工藝極為高超。據目前所知,春秋時期這類方壺一般都是諸侯王所擁有,其他出土文物如車馬器、玉器、樂器和兵器等,也都顯示出該墓的規格要遠遠高於其他各墓。這都是判定墓主人為一代侯王的證據。
仙人台六座墓葬共出土隨葬品320餘件(套),包括青銅禮樂器108件,兵器57件。因多未遭盜擾,棺槨結構清晰,器物組合完整,對於建立魯北地區周代考古學文化年代標尺,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編鍾、編磐成套出土,經初步鑒定都是實用器,為我國音樂史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兵器中有一件鐵援銅內戈,係將鋼鐵兩種不同的金屬熔鑄為一體的,這在春秋時期的考古中尚屬首見,對於研究金屬冶煉史、正確認識我國古代的科技水平,將發揮其重要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推翻兩千餘年來的傳統認識,證明春秋時期寺阝國的地望並非如漢代學者所說,遠在魯國以南的寺阝亭,而是在魯國以北的長清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