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黃自——西樂東漸,國樂該何去何從(1 / 1)

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川沙人。是中國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16—1924年在清華學校讀書,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參加學校樂隊、合唱隊,學習鋼琴和聲樂。1924年赴美入奧柏林學院學習心理學,1928年入耶魯大學專習音樂理論作曲,1929年畢業,其畢業作品管弦樂序曲《懷舊》是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音樂作品。

1929年回國後,先後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係、國立音專理論作曲組任教,並兼任音專教務主任,熱心音樂教育事業,培養了許多優秀音樂人才。從1931年起,黃自創作了多首抗戰歌曲,如《抗敵歌》《旗正飄飄》《九一八》等。在音樂創作上,他倡導走民族樂派的道路,探索音樂的民族風格;作曲技法嫻熟,情感表達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黃自的代表作品還有清唱劇《長恨歌》、歌曲《思鄉》《玫瑰三願》《點絳唇》《南鄉子》等。黃自是中國早期音樂教育影響最大的奠基人。

目前吾國音樂正在極紊亂的狀態中:原有的舊樂已失了相當的號召力,五花八門的西洋音樂像潮水般的洶湧進來,而新的民族音樂尚待產生。在這種情形之下,當然不免有許多矛盾的見解。一部分的人以為音樂是不可雕的朽木,須整個兒的打倒,而以西樂代之。這些人的錯誤是在沒有認清凡是偉大的藝術都不失為民族與社會的寫照。舊樂與民謠中流露的特質,也就是我們民族性的表現,那麼當然是不容一筆抹煞的。另有許多人認為振興中國音樂隻有複古的一法,他們竭力排斥西樂,並說學西樂就是不愛國。這種見解當然也是不對。

文化本來是流通的。外族的文化,隻要自己能吸收、融化,就可變為自己的一部。主張絕對排斥西樂的先生們一定忘了他們今日所擁護的“國樂”,在某一時期也是夷狄之音。國樂中最主要的樂器如胡琴、琵琶、笛等等,何嚐不是由西域傳入的呢?不過當我們把它們融化了時,就可算我們自己的東西了。再者,一國的文化,要不與外族的文化相接觸就永遠沒有進展的可能。吾國音樂為什麼在唐朝最盛?就是因為當時與西域印度音樂接觸的緣故。請在西洋音樂史上再舉一事實來證明之。百年前,俄國在歐洲音樂界不是毫無地位可言。可是最近五六十年來突飛猛進放一異彩。原其故,俄國從前雖極富民謠,但與各外國音樂都不發生接觸,等到18世紀末葉德、法的音樂充量地輸入,於是這支生力軍,變成一大原動力,啟發了俄國音樂許多新境地。俄國音樂家將自己固有的民謠用德國科學化的作曲技術發展起來,結果就造成一種特殊的新藝術。

我想我們中國將來的民族音樂,自然而然也會走上這條路。把西洋音樂整盤的搬過來與墨守舊法,都是自殺政策。因為采取了第一辦法我們充其量能與西洋音樂進展到一樣水平線罷了。況且這也不一定辦得到。因為不久他們自己也要變新樣子,那時我們在後麵亦步亦趨,恐怕跟起來很費力罷。所謂“鄉下姑娘學上海樣,一輩子也跟不上”。因為“學得有些像,上海又改了樣。”至於閉關自守,隻在舊樂裏翻筋鬥,那麼我們的祖宗一二千年來也翻夠了。我恐也像孫悟空一樣再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掌心。況且在現在情狀之下,我們也無法阻止西樂東漸。西樂自會不速而來,我們的門再也關不住的。因為這是自然而非人力可以挽回的趨勢。

平心而論,西樂確較國樂進步得多。他們記譜法的準確,樂器的精密,樂隊組織規模之大,演奏技術之科學化,作曲法之講求,我們都望塵莫及。用曆史的眼光看來,中國音樂發展的程度隻可比諸歐洲的十二三世紀。這話好像壯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不過,事情實在是如此無可諱飾的。我們現在須知彼知己,取人之長以補我之短。不然夜郎自大,適足自害,何嚐是真正的愛國呢?

最後還有一句,就是西洋音樂並不是全是好的。我們須嚴加選擇。那些壞的我們應當排斥,而好的暫時不妨多多借鑒。總之我們現在所要的是學西洋好的音樂的方法,而利用這方法來研究和整理我國的舊樂與民謠,那麼我們就不難產生民族化的新音樂了。

(選自《黃自遺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