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虎(1914一1997),生於天津,祖籍江蘇武進。前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指揮家。1931—1936年在清華大學土木係學習。曆任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北京市顧問委員會顧問、清華大學音樂工作室教授、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主任、北京師範大學音樂係主任等職。
張肖虎先生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傾畢生心力與才智,求索、耕耘、開拓、創造,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和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音樂創作上,張肖虎堅持將自己的藝術創作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係起來,並繼承傳統,借鑒西洋,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曾創作交響詩《蘇武》、歌劇《木蘭從軍》《鬆梅風雨》《聖誕曲》等表現自己愛國的民族氣節。創作於1933年的聲樂曲《聲聲慢》和1957年的我國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寶蓮燈》,則集中體現了他對民族音樂事業的追求。他曾用“純、清、精、新、支”五個字來概括自己音樂藝術創作的美學觀。
研究傳統音樂或音樂的傳統,是為了很好地繼承和發展民族音樂。在音樂專業和教育工作中都應重視學習和研究自己民族的傳統音樂。音樂從來就是生活本身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總的來說)從來都是民族的音樂。
通過民族音樂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可進行國際主義教育。沒有自己的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寶庫中,我們就無所貢獻。用民族音樂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美育是最根本、最適當、最易於接受的。
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音樂可有多種做法並存,重要而不可缺的做法之一是認真保存古老藝術的本來麵目。這樣才能使人們能夠看到、聽到先人的藝術本色。有了真正的原本的藝術,才可以做到學習、繼承和發展。
從進行新的創作來說(作曲及演奏),既要有時代的精神,同樣要有傳統的特征(對傳統的繼承民族性是社會、社會文化、藝術本身的屬性。音樂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尤其是與人的性格、內在的精神世界密切相關,而人是社會的人、民族的人。民族性是人的性格、情感、思想、語言、生活習慣各方麵的屬性,尤其滲透在內在精神世界之中。所以民族性是音樂藝術的自然屬性,是客觀存在,不容忽視、不容否認的。音樂(藝術)的民族性以及民族化會起到持續、發展民族文化的作用。對於培養人的性格、情感直接有關,特別能喚起愛國主義感情。
音樂是可以脫離語言文字而獨立表達的。所以可稱之為“國際(世界)的語言”,是各族、各國人民所能“相通的”,互相了解、感受的。通過音樂表達民族的思想、情感、性格、氣質……在極大程度上依賴音樂中的民族性。由此就更要重視民族性、民族風格的問題。這是音樂的必要的、重要的本質特傳統音樂的範疇和內容傳統音樂所包括的範疇,常因所討論特定的內容而異,常可能任指許多不同範疇。從人們的討論中大體可分別為廣闊的、狹義的及特定情況的範疇。
1.廣闊的範疇(指中國)應當是泛指。古代的古典音樂、民間音樂、近代音樂,及五四以來和聶耳、冼星海以來的革命傳統。也可說是不論哪種音樂傳統都應歸入這一個大的傳統音樂範疇。
2.狹義的範疇,所指的“傳統”(指中國),隻包括一般人所體會固有的傳統,即曆史流傳下來的古代和民間音樂。這隻是指近代以前的音樂,即未受近現代西方影響(以往)的時代的傳統音樂。
3.在某些情況,還可以從具體的不同的範疇來命名傳統。具體地講,隻指某一時代的某種傳統,甚至是隻談關於“體裁”“風格”或“內容題材”方麵的傳統。還可以說“五四以來的音樂傳統”、“三十年代起的革命音樂傳統”……或者是“民間音樂傳統”“戲曲音樂傳統”“戲曲伴奏音樂傳統”……“某種旋律風格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