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楊永善——談談陶瓷的造型意識(1)(1 / 3)

楊永善(1938—),黑龍江哈爾濱人,陶瓷藝術家、陶瓷藝術教育家。1962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設計係後留校任教,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楊永善的陶瓷藝術作品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又融入了現代文化理念,古今結合、中西貫通。他的《斜玉》茶具獲1986年全國陶瓷設計一等獎,《彩虹》茶具獲1990年全國陶瓷設計一等獎。還曾獲1990年景德鎮國際陶瓷精品大獎賽一等獎,陶藝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

代表作品有《春曲》(青花瓶)、《古風》(黑陶瓶)、斜玉提梁茶具、鐵紅釉羊角尊等。在專業理論方麵,楊永善有著較為深厚的專業造詣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建立了一套獨特的陶瓷藝術理論與創作體係。曾出版著作《陶瓷造型藝術》《陶瓷造型基礎》《陶瓷造型設計》《中國陶瓷》《土與火的藝術》《民間陶瓷》《說陶論藝》等。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陶瓷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化形態,具有物質和文化的雙重特征。陶瓷器首先是為實際生活需要而“造物”的產品,同時又是按著審美規律尋求“造型”的藝術創造。製陶技術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中國曆史上是這樣,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都是如此。

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我們勤勞智慧的先民們,已經開始掌握製作陶器的技術和使用陶器,據現已出土的考古實物資料證明,我國已有8000年之久的製陶曆史。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利用粘土合水後具有的可塑性,製作出適用於生活需要的器具,經過在火上加熱燒製到一定的溫度,成為質地比較堅硬的陶器。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人類最早通過火的作用,使粘土產生化學變化,成為質地比較堅硬的陶器,從一種物質轉變成另一種物質,從粘土的自然狀態轉變成為有意味的人為狀態,同時也就出現了最早的陶瓷造型樣式,成為陶器存在的最基本形式。

這裏所說的“造型”是單指人們所創造的陶瓷器物的形態和樣式,區別於廣義的“造型”,主要說的是具有一定抽象特征的陶瓷器型。

從新石器時代出現陶器開始,繼而到商代中期燒造出原始瓷器,進一步發展到東漢後期燒製出真正的瓷器,中國的陶瓷不斷發展,從陶到瓷,然後陶與瓷並行發展,在曆史上曾經取得輝煌的成就,創造了大量優秀的陶瓷藝術作品,構成了中國的陶瓷藝術傳統。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之所以能夠在世界陶瓷藝術發展的曆史上獲得一致的讚譽和高度的評價,以其鮮明的藝術特點和工藝特點著稱於世界,是因為中國傳統陶瓷有其獨特的整體風貌和每個曆史時期及每個地區的風格特點,並且都有著新的形式和特定的藝術內涵。可以這樣講,中國傳統陶瓷不論從技術到藝術,還是從造型樣式到裝飾紋樣,皆具備一種獨立的特質,世代相傳,不斷發展,形成了一種自成體係的文化形態,是物質生產與精神文化的交融和凝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在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中,陶瓷造型是構成陶瓷藝術的重要方麵,但是卻沒有陶瓷裝飾那樣受到研究者和收藏者的重視,也沒有陶瓷釉色那麼受人珍貴和欣賞。人們常常忽略了陶瓷造型的重要作用,而被裝飾紋樣的畫工和釉色的質感和色彩所吸引。甚至隻從事物的表麵來認識陶瓷造型和陶瓷裝飾,認為陶瓷造型就是器物的製造,所包含的和表現的隻是實用性問題,主要是技術和工藝;陶瓷裝飾才是表現藝術技巧,屬於藝術創作範疇。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其實,從陶瓷藝術的本質特征來認識,陶瓷造型是第一性的,陶瓷裝飾是第二性的。陶瓷造型在整體中是占主導地位的,陶瓷裝飾具有一定的從屬性。所以要重視陶瓷造型的研究,特別是對中國傳統陶瓷在造型方麵更應該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不能因為陶瓷造型隻是器物的外部形態,沒有裝飾紋樣那麼豐富的形象性和情節性,就以為可以忽略了。應該看到陶瓷造型從產生起,推動其發展演進的因素就不是單方麵的:首要的是生活水平、條件、方式;其次是科學技術水平、工藝製作能力;再就是審美習尚與愛好。正因為陶瓷造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才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造型樣式。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認真地研究和學習。

研究中國傳統陶瓷造型,需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造型樣式中,去分門別類、透過表征看其深層,從而使我們在紛雜的、互不相同的陶瓷造型中,去尋找相互間的內在聯係,認識其多元性,也不忽略其統一性,總結共有的造型意識。這種造型意識是創造意識的具體反映,必然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著傳統文化的某些特征。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中國陶瓷藝術,冷靜深入地去分析和認識潛存在傳統陶瓷造型中的倉糙意識和影響,以至支持這種倉糙意識的傳統文化因素與審美心理特征,將有助於認識傳統陶瓷造型的特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影響並支配著創造者的活動,決定著作品總的風格特點,任何文化形態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