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知道,在中國傳統陶瓷中,各種不同的造型,是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它們包含著生活美學、生活意蘊、生活習俗,滲透著創造者對生活的理解和適應,並“物化”為具體的陶瓷造型形態。正因為如此,陶瓷造型從一個側麵反映著生活的本質。
而從物質和技術方麵來認識,陶瓷造型則是運用不同材料和不同技術而構成的,直觀地展示著當時創造者對工藝材料的認識,對工藝技術掌握的情況,表現出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從造型藝術的角度來看,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整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和文化發展分不開。盡管陶瓷造型所包含的並不全都是造型藝術的成分,盡管陶瓷造型較之裝飾紋樣更具抽象特征,但是造型意識方麵卻表現著潛在的豐富的文化內蘊。
所以,要想研究傳統陶瓷造型,深入理解和認識傳統陶瓷造型,就需要從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方麵去作總體分析,進而研究其特殊表現形式,這將有助於理解和掌握傳統陶瓷造型最本質的特點。在分析研究傳統陶瓷造型的基礎上,總結規律和方法,把由“造物”而產生的“造型”,提高到文化藝術創造的高度來認識。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盡管具有相對完整的形態和係統,但在進入中國現代陶瓷發展的新的曆史時期,仍然會產生重要的變化。如果不認識中國優秀陶瓷藝術傳統,看不到在造型觀念和裝飾風格方麵與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差別,就不可能把握好這種轉變的立腳點,或者是失掉“自己”,或者是不知道自己缺少什麼,對外來的可資借鑒的理論、方法等等一概視而不見,仍然沿襲著過去的模式,不求更大的進步。
要繼承傳統陶瓷藝術,首先是要認識傳統陶瓷藝術。要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陶瓷藝術的轉型,接通傳統與現代的路徑,盡量減少轉型中的困惑和彎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傳統陶瓷藝術的造型意識,有別於西方,也有別於現代。
一、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
在陶瓷造型領域裏,不論是在世界的什麼地方,在最初發明製陶技術的同時,所出現的造型樣式,都是沿用了原來沒有陶器時,利用植物的果殼剖製而成的器物的樣式。就是說,最初出現的陶器造型,隻是依照自然界存在並被利用的形式,加以改造和完善後的產物,其造型樣式絕大部分都是對自然形態的模擬。但是一經成為一種獨立的形式類別,必然逐步擺脫原來的模擬,按著自身的規律發展。也就是說,陶瓷造型在後來的發展中,脫離了自然形態,按著造型的規律形成自己的特點。古代西方的陶瓷造型在這方麵表現得是比較明確的,從原始的模擬造型,很快地就轉入抽象或半抽象形態。但是中國的陶瓷造型卻是在逐步的演變中轉化為模擬或半模擬的,並從初級的模擬仿效進入到高級的象形取意階段,而且一直延續到現代,成為一種比較重要的造型方法。
固然其中有逐步演變重新組合構成的新造型樣式,但這種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延續的時間相當長久,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較大的比重,而且不乏優秀的陶瓷藝術珍品。
從陶瓷造型的象形取意,會使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中國的漢字。漢字本身就是一種由整體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會意文字。造字的原則,“依類象形”“肇於自然”,具有書畫同源的特點,既反映客觀對象的特征,又巧妙地把事物特征用簡單的筆畫表現出來;既不是自然主義的純客觀的描繪,也不是純抽象的符號,而是一種意象的表現,從根本上區別於許多國家的抽象符號的拚音文字。在漢字中還有根據器物的造型構成的文字。除去工具性一麵,漢字還有抒情寫意的藝術一麵,本身含有較深厚的思想感情,能反映作者的審美觀。
不可否認,陶瓷造型也具有漢字造型結構的某些內在聯係。人們在長期生活中使用漢字,即使是識字很少的人,也離不開漢字,更注意漢字的結構和形態,以便很好地去記憶和識別。漢字的字形、讀音、含義的這種造字方法和觀念,很自然地影響著每個人,也包括陶瓷工匠們,以及他們創造的許多陶瓷造型。如同造字一樣,他們也從自然界和人造的器物形狀上受啟發,加以概括和改造,設計製作出不少屬於象形取意的陶瓷造型。過去曾有陶瓷藝人把傳統造型的形體特征用漢字來分類,以便於區別其形態的主要特點。如:“由”字形的天球瓶、油錘瓶、玉壺春式瓶等,“甲”字形的梅瓶、雞腿壇等;“申”字形的橄欖尊、柳葉瓶、萊菔尊、蓮子觀音瓶等,大都是根據造型的大致輪廓,主體部分所處的位置,與某字形相像而加以分別的。如果從潛在的深層的造型觀念來分析,漢字的造字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與陶瓷的造型方法有著某種內在的聯係,實際上是存在著所謂的“通而同之”的造型意識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