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陶瓷造型的名稱,更明確地反映著這種象形取意的造型意識,諸如名為蒲錘瓶、石榴尊、葫蘆瓶、馬蹄尊、蒜頭瓶、紙錘瓶、燈籠罐、角簍罐等等的陶瓷造型樣式,都是以自然形態或是其他器物造型為基礎,加以概括、變形、轉化而形成的。仔細分析這些象形取意的傳統陶瓷造型,其中有許多明顯地保留著原型的基本特征,可以說是一種具象的簡潔的表現;還有一部分是比較含蓄地借助於原型的形態和意味,進行加工再創造,完全是一種意象的展示。二者的共同之處是都沒有脫離原型,同時又都具有了一定的抽象特征,隻是在程度上有所區別。
中國傳統陶瓷造型從模擬開始,進而發展為象形取意的方法,並且成為一種比較主要的方法,長期延續和演變,創造了許多優秀的陶瓷造型。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其長處在於能夠借助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形態和人為的各種器物形態和樣式的啟發,發揮想象,發展構思,創造有別於“原型”的優美的陶瓷造型,甚至比“原型”更為美好,更為動人,更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完成造型的象形取意過程中,不受“原型”的限製,而是根據所創造的陶瓷器物的特點,充分發揮作者的創造性,把個人對“原型”的觀察、理解、感受、愛好表現出來。
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完全不同於表麵的模仿,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完全區別於部分模仿性的陶瓷器。在古代陶瓷中,也有一部分造型是一種自然主義的複製“原型”,力求“真實”,牽強附會,繁瑣駁雜,失掉了陶瓷造型的藝術特點,這是不足取的,特別像清代晚期的瓷器中,這種造型常可見到,不屬於傳統陶瓷的優秀部分。
優秀的傳統陶瓷造型,在運用象形取意手法方麵是很成功的。首先注重選擇合適的“原型”並發掘其美之所在,然後加以發展、超越,用最概括的手法使“原型”單純化,突出美的特征的部分,刪除或減弱次要部分,用形式美的原則去加工整理,使其成為具有陶瓷工藝材料特點的造型。
“原型”為自然對象的造型求其神似,不求形似;取其意象,保持突出的特征。
“原型”為人造器物的造型,求其大體,不求細節;借助啟發,活躍構想的思路。
在傳統陶瓷造型中,還可以看到有些造型的主體原來是由抽象形體構成的,不具備象形取意的特征。但是,設計者造型意識中的“象形取意”在起作用,常常是利用造型的構件來賦予抽象的主體以形象特征。例如:晉代青瓷雞頭壺,在壺嘴部分用雞頭的形象來處理,壺身也因此而使人感到如雞身,整體似一個雞的變形處理。越窯的青瓷鳥形杯的主體是一瓷缽形,一側塑貼鳥頭與胸羽,另一側塑鳥尾,造型的整體如同一隻小鳥,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是很豐富的。類似的象形取意的造型處理手法很多,如唐代的鳳首壺、五代的蓮花碗、遼代的鳳頭瓶,都屬於此種類型。
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在陶瓷藝術發展的長時期內,一直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方法。但是,同樣運用這種方法造型的陶瓷器具,其藝術效果相差甚遠,重要的是能動地利用原型的啟發加以創造,還是被動地表麵地模仿對象的形狀,自然主義地重複原型,二者有著本質的差別。回過頭來看中國傳統陶瓷造型的優秀作品,是會給我們很大啟示的。任何造型方法都應該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會獲得成功,出現好的造型。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有“原型”,沒有“原型”則無法去發展和創造,再者,其造型思維方式是單向的,是一種逐步形成的過程,主要是在基本形體基礎上的變化,而不存在重新組合以及更複雜的構成方法,造型思維比較單純,甚至受著“原型”的限定,不容易更多向地發展造型思維。這也是任何方法都存在的不完全性和局限性,都存在著的相對的製約,但是決不會因此而削弱這種造型方法在中國傳統陶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講究完整的求全意識
對於各種陶瓷器物本身的各個部位,中國傳統的稱謂習慣是多用擬人方式對待的,把造型的不同部位分別稱為:口、頸、肩、腹、足、底,等等。對於一些附有構件的造型,其構件也有相應擬人的稱謂,如:耳、鼻、嘴等。在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作品中,絕大多數的造型都比較明確地顯示著各個部位的所在,並且形成了造型形體連貫和諧,上下呼應或對照,左右對稱或均衡的相互關係,整體上給人以完整的感覺。特別是以立麵形為主的瓶、罐、壺、尊類造型,這種特點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