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講(2 / 3)

那唐代宗就說,“你應該先在塔前行道七日,用功修行七天,如果有瑞相就打開。”

他就精進修行,果然到第七天,塔上的三尊佛就放大光明。見到一位僧人,他當時以為是這個寺院的僧人,就沒有在意,哪裏知道突然這個僧人隱沒了。他覺得很奇特,一看,在佛前就有瑞相,就出現了七顆舍利。

所以就把佛指舍利,請出來給大眾瞻禮供養。當時道宣律師也有來參加,瞻禮佛指舍利。因為佛指舍利比較大,中間是空的,道宣律師就拿自己的小手指,就穿在佛指舍利的中間,然後舉起來給大家看。但是仍然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見。

後麵這個唐朝的皇帝為了保護這個佛指舍利,就造了幾枚影骨。影骨,仿造的影骨舍利。真身舍利就很少給人瞻禮。

第六就是瓜州城東古塔。

第七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

第八就是洛州古都西塔。洛陽這個地方也有佛指舍利塔,佛陀的骨舍利和血舍利,不是手指。在白馬寺東南一裏多路,就有佛舍利塔。

這個顯現出來的因緣,也是因為東漢明帝,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夜夢金人。然後就派遣中郎將蔡情去求法,然後就迎請了竺法蘭和迦葉摩騰兩位大德,用白馬馱經來傳法。

有一次迦葉摩騰尊者就在白馬寺裏麵,正在與漢明帝談佛法,突然他就見到那個白馬寺東南有光明顯現出來,有光明從地而出,湧出。他就問這個漢明帝說,“白馬寺東南麵一點點,那個地方叫什麼地名啊?”

漢明帝也不清楚那是什麼,但是覺得那個地方很奇特,他就跟迦葉摩騰法師說,“那個地方的名字叫做聖塚。”塚就是墳墓的意思,那個地方,就是說是聖人的墳墓,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家也不知道地底下是什麼。但是那個地就很奇怪,它自動就會拱出來,比周圍都要高。拱出來以後,有人就把它打平。一拍平以後,很奇怪,過一下它自動又高起來了。並且晚上有些人可以見到光明,所以大家叫它聖塚。

那麼迦葉摩騰就入定觀察,然後告訴漢明帝說,“那個地方其實有阿育王伏藏的舍利。”

漢明帝聽了以後大喜過望,很高興說,“如果不是因為法師,我們都不知道,原來佛陀一直都在護佑我們,我們還迷迷糊糊,還不知道。”

漢明帝就帶領大臣,很多部下,跟隨迦葉摩騰法師,一起去禮拜聖塚。突然就見到大圓光,出現在那個小丘陵上麵,三身佛顯現於光中,然後就取出了佛舍利塔。

還有涼州的姑藏塔。還有很多啦,甘州,乃至於晉州,代州,益州,總共有十九處的佛舍利。

這是我們說隨喜佛陀度化眾生,乃至於入涅槃以後,以舍利來利益眾生的,教化眾生的無量的功德。

隨喜眾生功德

接下來第五願,是隨喜六道眾生的善,善法。我們看經文。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那麼隨喜十方世界的六道的眾生。六道,我們說四生六道,六道的眾生,你看這個天道的眾生,天人,他們是化生的;地獄的眾生也是化生的;人是胎生的,但是佛經上也有說,很特殊的,人也有化生的;鬼是化生和胎生,大部分是化生的,也有胎生的,哪些是胎生的?羅刹鬼子母是胎生的;那麼阿修羅和畜生道,他們是胎、卵、濕、化,四生都有。所以對於六趣四生(六道四生)的一切種類,一切的眾生所有的功德,乃至於非常微小,隻有一粒微塵那麼小的功德,我們都隨喜。

我們隨喜十方世界六道中問,胎、卵、濕、化四生的有情,他們發無上菩提心,發大慈大悲心,發善心,信心,出離心,我都隨喜。

他們有修布施,修持戒的,或者作聞思修,誦經禮佛,燒香散花,繞塔經行,念佛持咒,打坐觀修,講經聞法,勸人修行,這些無量的功德,乃至於一點一滴的善根,一絲一毫的功德,我都以清淨心隨喜讚歎。

這個就是講人中,乃至於造善法,幫助眾生,這些我們都隨喜;護持三寶,精進修行都隨喜。

天人之中,天人的功德我們也隨喜。他們有護持三寶的;有供養佛塔的,天上四塔,佛陀的箭塔、發塔、缽塔、牙塔,在天上供養。

釋迦牟尼佛沒有出家以前,做王子的時候,與其他的王子比試武藝,一箭就射穿七個金鼓。並且射穿七個金鼓以後,這個箭的力量還沒有盡,一直就衝下去,衝到地底下。然後把箭一拔出來,地底下就有泉水冒出來,那個地方叫做箭泉。

我們去藍毗尼的時候,就在藍毗尼太子降生處的附近。箭泉那個地方,玄奘法師去朝拜的時候,就很奇特,那個地方,人如果有病,在箭泉舀一點點水,喝下去就好了。乃至於有一些皮膚有惡疾,怎麼治也不好,去箭泉那個地方挖一點點泥土,塗一塗也就好了。

那麼天人就把這個箭請到天上去建塔供養。

還有,佛陀二月初八,夜半逾城離開王宮出家修道,揮起寶劍斬斷自己的頭發。這個頭發,也給天人請到天上建塔供養。

佛陀成佛以後,當時最初皈依的是提謂。提謂長者是蒙古人,所以我們去蒙古族的寺院朝拜,我們都應該還可以拜到佛陀的頭發。當時這個提謂長者就經過菩提迦耶,然後就供養佛陀,以一點點蜂蜜和炒麵來供養佛陀。佛陀就為他說法,讓他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未來的僧寶,最早的在家學佛的居士。佛陀就給了一點頭發,給他拿回去供養,一直就傳到今天,都可以朝拜到佛陀的螺髻發。

提謂長者獻上這個蜂蜜和炒麵以後,沒東西裝。四大天王就每個人獻一個缽,釋迦如來就把這四個缽,並到一起了,四個缽就合成一個缽。所以我們現在,我們出家人這個吃飯用的缽,如法的做應該是有幾條線的。

那麼用完以後,天人也請到天上建塔供養。這是缽塔。

還有如來涅槃以後的牙齒造塔供養。這是天人的功德,我們都隨喜。

乃至於天人護持三寶,你看韋陀菩薩,他是天大將軍,還有阿修羅裏麵,也有護持佛法的,他們的功德我們也隨喜。

鬼道裏麵也有菩薩的化現,比如《地藏經》裏麵講的無毒鬼王,是菩薩在鬼道裏麵示現為鬼教化眾生,他們的功德我們也都隨喜。

畜生道裏麵,微細的功德我們也隨喜。你比方說,中國古人說: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羊和烏鴉都懂得孝順。小烏鴉,等到老烏鴉老了以後飛不動了,就會去找一些食物,回來喂老烏鴉。小羊,它吃母羊的奶的時候,它就會跪下去,也是有孝順的心。這樣乃至於極微細的善根功德,我們都隨喜。

那麼天、阿修羅、人、鬼、畜生,這些功德我們都隨喜。

地獄道裏麵的眾生,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尚且不暇,哪裏有功德可言呢?我們要知道,普賢菩薩大智慧,他就知道,乃至於地獄道的眾生,極苦眾生,極惡眾生,雖然說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但是他自性的功德沒有失去,自性清淨法身,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個功德沒有失去,本具的真心“大方廣”,與佛陀是無二元別的,所以雖然沒有修德,他還有性德,所以也隨喜。

所以乃至於極惡之人,也一定有他微小的善根,我們都要隨喜。佛眼視眾生,眾生無不是佛。那我們學佛修行的人,應該學習佛陀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唯有自己是凡夫。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是見他的性德,然後我們成就自己的平等心、清淨心。唯有自己是凡夫,所以我們成就慚愧心,精進心。這樣來隨喜十方世界、六道四生、一切眾生的功德。

隨喜二乘之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聲聞,聲聞的有學位,就是三果四向,也就是說修行還沒有圓滿,還沒有達到阿羅漢的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須陀洹,預流,預入聖人之流,聖賢之流;斯陀含,一往來,一往來於天上人間,就成阿羅漢道;阿那含是不來,生到五淨居天就成阿羅漢道,不來人間了,這是三果。

四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這樣子都是有學位,他們的修行功德我們都隨喜。

聲聞的無學位就是阿羅漢果,我們也隨喜他們修行的功德。隨喜他們以出離心,持清淨戒,修頭陀行,證悟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理,得到四果四向的果位,我們都隨喜他們所修的功德。

緣覺,這裏麵說“辟支佛”,梵語說辟支迦羅。辟支迦羅,中國話就說是獨覺或者緣覺。出現在有佛住世的時候,聽聞到十二因緣,覺悟真諦之理成為緣覺;出無佛世,沒有佛教化的世間呢,沒有佛法存在呢,他們因為自己根機很利,也能夠獨宿孤峰,觀緣悟道,悟到十二因緣,也能夠成為獨覺。

那麼緣覺的有學位,就是指正在修十二因緣,順觀生死,逆觀還滅,這樣子修行的時候,稱為有學位。無學位就是已經證得了辟支迦羅的聖果,是無學位,在出離心的基礎之上,修十二因緣,網滿百劫的資糧證得果位。對他們的功德我們也修隨喜。

這就有一個問題,大乘法門都是在彈偏斥小,歎大褒圓,那為什麼,我們學的這個行願品,是華嚴的圓教法門,為什麼會隨喜小乘呢?應該是有兩重含義,第一個是權說,聲聞乘、緣覺乘,雖然是小乘,但是他勝過於世間;第二是實說,聲聞乘和辟支佛,他們將來也必定成佛,所以隨喜。

隨喜菩薩功德

接下來,第四類是隨喜菩薩的功德。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誌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因地稱為菩薩,果地就號為如來、應供、正遍知、佛,佛的十種尊號。所以菩薩的功德,我們也都修隨喜。菩薩出定入定所修的,戒定慧的解脫資糧,乃至於廣修六度萬行的功德,乃至於一塵之福,都是成佛之因,所以說是“廣大功德”,我們都修隨喜。

我們也隨喜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在六道裏麵示現種種的身,說種種的法,教化眾生,無量功德,我們皆隨喜。

隨喜功德對治嫉妒病

“隨喜功德”這個法門非常重要。不單單是世間人有必要修這個隨喜,出世間學佛的人更有必要修隨喜。為什麼?因為隨喜功德,可以對治嫉妒障礙的毛病,世間的人有嫉妒的病,學佛的人也很難免得掉。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禪師會下,得到了祖師的衣缽以後,很多的師兄弟都不服氣,都說,這個人從嶺南來,又沒有文化,大字不識一個,並且來得很短,隻來了八個月,他憑什麼得到祖師衣缽?很多人不服氣,都要去奪回這個衣缽。那就是因為什麼?因為嫉妒。

所以五祖弘忍禪師,也對六祖惠能大師說,“衣為表信,止汝不傳。”

祖師的衣缽,從達摩祖師來東土以後,一代一代相傳,是因為禪法以前沒有興盛,為了留一個信物,讓大家都承認、都肯定,所以代代相傳。但是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禪法已經大行於天下,大家都公認了,所以不要去傳祖師衣缽,不要去起這個爭端了。

所以我們要修隨喜功德,要成就幫助眾生,不要嫉妒障礙。

佛陀住世的時候,提婆達多也是這樣,處處都嫉妒佛陀,處處都破壞佛陀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們看《觀無量壽經》的緣起,我們就明白了,提婆達多就唆使阿闍世王子,囚禁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並且跟他說,“你做新王,我做新佛。”

我們看密勒日巴尊者的道歌,密勒尊者他成就以後廣度眾生。也有一些法師因為嫉妒他,就在他的食物裏麵下毒藥,想要傷害尊者,都是因為不修隨喜功德。

釋迦牟尼佛在《菩薩本生經》裏麵也開示,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的時候,他也曾經有過嫉妒障礙的毛病。《菩薩本生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劫前的裏麵,曾經出家修行做法師,那個時候他與阿彌陀佛的園地,兩個人是同學。釋迦牟尼佛的因地,叫做首達長老,年歲比較大了;阿彌陀佛的因地是叫做惟先法師,很年輕,年輕有為。

首達長老就在國內講經說法,度化了五千弟子。惟先法師,他就遊曆諸國,就教化了六萬人,六萬人跟著他學習。有一天兩位法師,就走到一起來了,弟子們都跟隨來,都跟在一起了。惟先法師年輕有為,辯才無礙,很會說法。漸漸地首達法師那些弟子,就都想去依止這個惟先法師去修學。

這下子這個首達法師,突然起了一個嫉妒心,就對弟子們說,“惟先年幼、慧淺,不可以依止,他年紀又小,智慧又淺,你們跟他學什麼?”

那惟先法師聽到以後,他路過,但是其他人不知道,給他聽到了,所以他就不奪人所好。他就默然避開,就去其他的國家去教化去了。

那麼當時學佛的那些人,都重新來跟隨首達長老修學。

達長老因為這個,一句話的誹謗,就墮到地獄裏麵六十劫。出來以後得人身,餘報就是多生多世沒有舌頭。罪報受盡以後,才前功再續,繼續用功。因為以前發了菩提心,繼續再用功,才圓成佛道,就是釋迦牟尼佛。

那釋迦牟尼佛說他因地行菩薩道修行的時候,都曾經因為不知道修隨喜功德,因為嫉妒心都受惡報。何況我們呢?所以問一下自己,有沒有嫉妒心呢?有的話,應該好好地學習普賢行門“隨喜功德”。當我們起這個嫉妒障礙的念頭的時候,馬上要記起《普賢行願品》的“隨喜功德”。

我們隨喜六道眾生的功德,隨喜二乘聲聞緣覺的功德,隨喜菩薩的功德,隨喜佛的功德,乃至於一毫之善,我皆隨喜。

所以普賢菩薩來開示我們,嫉妒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容易斷除,乃至於修行人都可能會冒出來。所以我們要修“隨喜功德”,把無量劫以來的嫉妒的習氣、煩惱連根拔除。並且把嫉妒的這個煩惱拔出來以後,心量才能寬廣。學習佛法就是要能夠改造內心,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量等虛空,讓我們的真心顯發出來,要消除嫉妒。使自己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才能夠契入諸佛菩薩甚深廣大的境界;才能夠契入普賢菩薩一一行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間斷,盡未來際恒時修行,才能夠真正地契入這個境界。

所以我們修“隨喜功德”,就是對於一切人學佛、修行的功德,都要隨喜他。不但是不會嫉妒,並且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成就他。實際上我們想一想,別人修行,我們因為嫉妒心想去障礙他,你真障礙得了嗎?障礙不了的。如果我們冷靜地思維一下,觀察一下就會知道,如果你起嫉妒心,根本上障礙不了別人,實際上是障礙了自己。

佛陀曾經打個比方說,你向天吐口水,你把頭仰起來,向天吐口水,這個口水能夠吐到天嗎?吐不到。口水掉下來,還是砸在自己的頭上。

所以我們要能夠隨時隨地用“隨喜功德”,把我們嫉妒的念頭轉過來,成人之美。人家修行做善事、做好事,我們幫助他,成就他,然後他也有成就,社會大眾也好,我呢,也跟著沾光,我也好。所以儒家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別人做壞事,對社會大眾有害,我們不要去幫他,隨便他怎麼哀求,我們都不要幫他。但是如果他做的事情,對於社會大眾有利,對於修行解脫有利,我們不能夠障礙他,不能夠嫉妒他,要隨喜他。

有些人說:“噢,隨喜,隨喜,隨喜功德。”你這樣子人家做修行,你念一句,你就得到這個“隨喜功德”了嗎?不是。隨喜功德並不是說,你看到以後心生歡喜,口裏麵說一句“隨喜”就可以了事了。

應該要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圓滿成就,幫助他達成願力。所以這一個行願,“隨喜功德”的主要的精神,就是讓我們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實際上障礙不了別人,回過頭來是障礙自己,我們成就眾生才能夠真正成就自己。所以要“隨喜功德”,要認真修學“隨喜功德”,成就自己的真實功德。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修學的道路上麵,遇到了別人的嫉妒,障礙,也不要生氣,正好要利用這個機會修持忍辱波羅蜜。因為你自己有修行的真實功德,全世界的人都誹謗你,你也不會下地獄;你如果沒有真實的修證功夫,就算是全世界的人都讚歎你,也成不了佛。所以我們自己真實修證。

結顯無盡

好了,底下就是顯示普賢“隨喜功德”這個行願法門重重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要學習普賢行願法門,無有間斷、無有疲厭地,盡虛空、遍法界,盡未來際常修“隨喜功德”。修行的人,如果懷有嫉妒心,不知道守護自己的身、語、意三業,就會失菩薩法,就會墮落。好像首達長老一樣,因為一句話的誹謗,就墮地獄六十劫。所以我們要回過頭來,依止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修行的對境很廣大,空間很廣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時間很漫長,盡未來際,無有間斷,無有疲厭,精進修行。

我們說兩位“隨喜功德”的典範,一位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師父,盤頭達多。這位盤頭達多,是鳩摩羅什法師學小乘法的師父。之後鳩摩羅什法師修行境界很高,學好小乘又學大乘佛法,盤頭達多法師,無我相、無人相,放下架子來,又拜鳩摩羅什法師做師父,跟隨羅什法師學大乘佛法。並且跟大家說,“我是和尚的小乘師,和尚是我的大乘師,我跟隨鳩摩羅什法師學大乘佛法。”

還有一位是我們中國唐朝時的印宗法師。我們知道六祖大師得法南來,在廣東四會隱居在獵人隊伍裏麵,修行十五年。以後他就思維,圓滿成就以後他就思維,我“不可以終遁”(我不可以總是隱居),應該要出來度化眾生。所以他就來到廣州的法性寺,當時正好遇到印宗法師在法性寺裏麵講《大般涅槃經》。

聽講之餘,就有兩位僧人在外麵辯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六祖大師就走過去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大家都很驚異,就帶他去見印宗法師。

印宗法師向他請教以後,就很讚歎,就知道他是五祖弘忍禪師的衣缽傳人,就很讚歎說,“六祖大師說法猶如珠玉,我印宗說法猶如瓦礫。”

他很謙虛。並且邀請了全國著名的大德,一起來為惠能大師剃度、授戒。並且印宗法師又率領僧俗,護持六祖惠能大師到曹溪南華寺弘法。並且印宗法師跟他學習。

本來印宗法師是惠能大師的戒師父,但是他能夠放下慢心,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夠很謙虛地依止惠能大師修學,並且護持他、隨喜他的度化眾生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