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大行菩薩稱普賢 重重願海浩無邊
端嚴示坐六牙象 智慧化生七寶蓮
一切三昧皆自在 本來妙德盡周圓
寶威來讚娑婆化 靈感神通震大千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發無上的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
今天是我們此次的《普賢行願品》的學修的圓滿的一會。那麼昨天下午,我們已經講到了偈頌。偈頌裏麵也包括了前行、正行和結行。前行就是普賢七支;正行就是廣泛地講說,“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結行呢,那就是普賢行願法門的九種功德利益。
懺悔業障
昨天我們講到了前行的七支裏麵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那麼現在我們就講“懺悔業障”,第四這個一頌。這個一頌大家都經常念,都很熟悉了。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煩惱障、業障、報障。能夠得到依正具足莊嚴和成就清淨戒律。所以,懺悔法非常重要,“如百年垢衣一日令淨”。同樣的,我們宿世無量劫,造了很多的惡業,透過懺悔,都可以清除煩惱,可以洗淨業障罪垢,可以鏟除惡報,開發心地光明自性,能夠成就禪定智慧,獲得清淨的律儀。
我過去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所以現在我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障礙多,這些障礙,都是我們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所產生的後果。唯有佛,一切惡業懺悔幹淨了。
從普賢行願法門來說,它的標準是很高的,乃至於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除,那是他的惡業。
那麼凡夫,就更不用說了,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習氣很重,業深障重。障礙了我們的清淨心,所以因為業障未消,所以我們修學難以成就。
從普賢行願法門來說,沒有出三界,乃至於造善業,也是三世怨。今生造善業,第二生大富大貴,有大福報,然後又會造惡業,迷失掉了,第三世又墮落了。“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所以我們要以普賢行願法門來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是真正的善,可以幫助我們,這一生一世呢,超出輪回。
“皆由無始貪瞋癡”那麼這個造種種惡業的因,內在的因,是我們內心有貪瞋癡的煩惱。
六道眾生貪五欲六塵;二乘聲聞緣覺,他們就貪偏空涅槃,灰身滅智,不受後有,沉空滯寂,就在那個空寂裏麵,他不願意出來度眾生,貪著於那種禪定;大乘的菩薩,如果修證未圓的話,他還是會貪度眾生;這些都是貪,不貪才能圓滿成就。
我們不單單是世間的五欲六塵,一切的享受都能放下,都能不貪,乃至於對於出世間的佛法也不貪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呢,是工具,度我們超出輪回,不要執著於法。
瞋恚,障礙道業,障礙我們的清淨心,必須要斷除。
愚癡,不能夠辨別那些戴著假麵具的,戴著佛教麵具的,那些假的佛法,這個就是愚癡。有些就認為,“哦,青海無上師那個法很好!”那都是愚癡,沒有正見。不懂得選擇適合自己修學的法門,不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修行法門,這個也是愚癡。
所以我們現在,要能夠轉貪瞋癡三毒煩惱為“無貪、無填、無癡”三善根。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貪瞋癡是造惡業的親因緣,那麼身語意是造業的增上緣。我們造業呢,是依靠身、口和意,這樣子去造業,所以是造業之具,是增上緣。我們現在要能夠對這一切,都按照作法懺、取相懺和實相懺,這樣來懺悔清淨。
如何是實相懺呢?《大乘起信論》上說,“信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妄本空,真本有,這個就是廣大勝解心,就是廣大勝解的深信之心。深信無始無明本妄,思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本有。佛之所以能夠成佛,就是空本空之妄;眾生之所以為眾生,不能解脫,就是迷本有之真。真本有,但是顯發不出來;妄本空,但是執著於它實有,所以就流轉生死了。而佛呢,成佛呢,事實上,隻是空本空之妄。所以祖師說:“惟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這是龐蘊居士所說的。
惟願空諸所有,我們現在那些妄執啊,我們要空掉,空本空之妄。真本有,所以我們能夠以無念來契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能夠不貪瞋癡,不貪、不瞋、不癡;那這個呢,是成就佛道。妄本空,為什麼會執著於它實有呢?因為我們凡夫眾生起心動念啦,以有念故,有貪瞋癡啊。妄雖然本空,但是我們念頭一起,貪瞋癡就起,就迷惑了,就執著於這個本空的妄,認為它是實有了,所以學佛的人要能夠放下妄念,即是正念;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隨喜功德
第五是“隨喜功德”。也是一個頌子,這個都是前麵的七支,都是略說。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我們對於十方世界一切的眾生;乃至於聲聞,有學的聲聞和無學聲聞;有學緣覺和無學緣覺;乃至於菩薩;乃至於如來;對他們所有的功德,我們都歡喜讚歎。所以隨喜功德,這一修法非常重要。
我們要像前麵長行經文所講到的一樣,向印宗法師學習。印宗法師本來是六祖惠能大師的戒師,但是回過頭來拜六祖為師。然後護持六祖惠能大師,隨喜功德,所以他也能夠成就與六祖惠能大師無二無別的功德。所以要以隨喜功德,來降伏嫉妒的煩惱。如果呢,凡夫眾生因為我執的緣故,他不能夠修隨喜功德。口裏麵說隨喜,隨喜,心裏麵呢,有嫉妒心,那麼就會看人家不順眼,看人家的過失。那麼這種人往往都是自尋煩惱,因為你對人家不滿,看人家不順眼,你並不能夠造成對他的傷害和打擊。
所以祖師說,一個人,如果不能隨喜功德,以嫉妒心跟別人過不去,實際上,往往就是跟自己過不去。自己內心妄念紛飛,自己障礙自己了,所以我們要修隨喜功德。並且我們隨喜功德,不單單是口說,而且要人家做善事,我們盡世地成就他,幫助他,這個是隨喜功德。我們聽到這個《普賢行願品》這個殊勝的法門,我們很歡喜,我們要隨喜功德。那麼我們隨喜功德的話,不單單是口裏講,而且自己要發願,要能夠宏揚這個普賢行願法門,要能夠講經。
那麼有些人說:“哦,我沒有這個能力吧,我沒有這個辯才吧。”其實,不要認為自己沒有這個辯才,一念的至誠心去隨喜功德,去發願利益眾生的話,就能夠得到三寶的加被。好像五代時候,有一位永明延壽禪師,是很著名的,既是禪宗的祖師,也是淨土宗的祖師。他的《宗鏡錄》《萬善同歸集》,都是非常透徹地解說佛法。
他沒有出家以前,是在吳越王手下做一個小公務員,當庫吏。管倉庫,管理一些銅錢,一些物質。他信佛以後,因為他是小公務員,沒有什麼收入,他就盜取國有的銅錢。幹什麼呢?買東西放生。拿很多錢去,公款拿去買動物去放生。後麵查出來了,監守自盜嘛,那麼按律就應該要斬首。
那這個吳越王錢俶,他也是信佛的,他就考驗一下這個人,看到底是真信佛嘛,還是假信佛。因為判他死刑嘛,對那個執刑官說,“你待他臨刑的時候,觀察他,如果他很恐懼,那麼就殺掉他就好了。如果他不恐懼,就先不要殺他,再看他有什麼說法,來回複我。”
果然在臨刑的時候,他坦然自在,歡歡喜喜的。這個監斬官就覺得奇怪,就問他說,“哎呀,人家都很怕死,你為什麼不怕呢?”
他就很高興地說,“如果能夠用我的一條命,能夠救千千萬萬條的眾生的命的話,是很值得的,所以我無有恐懼。”
那麼這個監刑官,就把這個原話轉給吳越王以後,吳越王就赦免他的死罪,然後放他出來了。他也就馬上就出家了。
出家以後精進修行,但是沒有什麼口才,他就專念觀世音菩薩。因為至誠心的緣故,就晚上夢到觀世音菩薩,拿那個楊枝淨瓶甘露水,從他喉嚨裏麵灌進去。第二天早上,就看一切經都能夠通達無礙,然後也就辯才無礙了,得到四無礙辯。
所以說要相信三寶的加持力不可思議,要能夠隨喜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我們也要隨喜普賢菩薩的功德,所以我們也要宣揚普賢菩薩的法門。我們真正發這個心,一定得到普賢菩薩和十方諸佛菩薩的加被。
請轉法輪
第六是“請轉法輪”,也是一頌。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前麵的兩句,是所請之佛。請轉法輪,請說法,所請的佛是無量無邊的,是十方所有世間燈,世間的智慧明燈,是已成之佛。十方所有已成之佛和十方現成、剛成之佛,最初成就菩提者。剛剛成佛,我們就去請佛轉法輪。為什麼要請轉法輪呢?因為隻有請轉呢,法、佛法才珍貴,眾生也才珍惜。
“我今一切皆勸請”,那麼現在我以普賢行,以普賢的觀行的法門,能夠幻化出無量的身體,普遍十方一切處,悉皆勸請已成之佛和剛成之佛,轉妙法輪。這個一定要‘請’。淨土法門是無問自說,因為這個眾生根基不夠,對這個甚深微妙,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淨土法門不知道請,你看《阿彌陀經》,這個是無問自說的。其他的大法,基本上都是眾生請法,佛為說法。一個是體現了眾生對法的珍惜,也體現了法的尊貴。
所以如果是不請,跟他說的話,根基不夠,他會輕視,反而會有一個慢法的罪。你看,我們有一些出家人應該有這個體會了,坐在火車上麵,然後那些一起坐火車的人,閑得無聊,他跑過來跟你問這個問那個,你要上當了跟他講,講長篇大論,講一大堆呢,最後他就一笑了之,根本上就不重視,那樣子的話呢,還是不要隨便說。
我們長行文已經講過了,有外層的、內層的、密層的和極密層的請轉法輪。《入菩薩行》第三品受持菩提心裏麵,也有一個偈頌說,“我於十方佛,合掌誠祈請,為苦惑迷眾,燃亮正法燈。”為了幫助一切眾生,點亮內心的智慧燈,所以我們要祈請十方諸佛菩薩,祈請十方一切的高僧大德,演說妙法,轉正法輪。
能夠這樣子祈請的話,我們自己也能夠生生世世,不會墮入到邪見的黑暗之中,而且生生世世,能夠得遇正法的光明。所以我們每一天能夠念誦《行願品》的這一個偈頌,就可以增上自己聽聞正法的因緣,就可以消除自己無量劫之中曾經謗法的罪業,邪知邪見的罪業。
所以我們可以多念誦,“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願我能夠時時從佛聞法。
請佛住世
第七是“請佛住世”,也是一頌。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我們不單單是請究竟圓滿的佛住世,我們也請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和究竟即佛,請這個六即佛都住世。六即佛,從事上講就通於十法界;從理上講,都是自心之佛;我們都至誠勸請,莫入涅槃。我們也請我們內心的正知正見能夠常保持,這個也就是佛出世。
“我悉至誠而勸請”,如何才能夠真正勸請諸佛,勸請一切善知識不入涅槃呢?不是口說,而是我們要能夠真正地跟善知識修學,能夠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真正實修,這樣才能夠祈請大德久住世間。
“唯願久住刹塵劫”,隻有久住刹塵劫,這個就是指教化眾生的時間很長,得度的眾生就很多。並且來說,我們不離依止,常時熏修,功德才能生起。
“利樂一切諸眾生”,這是講久住世間的利益。所以要能夠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說妙法。我們給人說法也是這樣子,對方真正有誠心,應該為他說法,不要吝法。真正是帶著一些人生的困惑和問題來尋求佛法,得到解脫,這樣子的話,應該為他說法,一定會有立竿見影,轉化煩惱的妙用。但是如果根本上他沒有什麼誠意,隻是閑得無聊,隻是好奇,問一些問題的話,就要善巧方便,不要跟他長篇大論去講,然後他輕法慢教就不好了。可以方便一點,推開就好。這個並不是我們吝法,而是對方他沒有真正地請轉法輪。
總標回向
到“請佛住世”,這裏麵就是已經是第七了,第七支了,最後就來一個總標回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回向眾生及佛道
“禮”是禮敬諸佛。“讚”是稱讚如來。“供養福”廣修供養。“請佛住世”是第七;轉法輪就是第六;隨喜是第五“隨喜功德”;懺悔是第四支“懺悔業障”。這樣子的七支的修行,普賢菩薩以善根兩個字來概括。
所有的斷除驕慢習氣的禮敬諸佛;斷除自讚毀他的稱讚如來;斷除貪染的供養;斷除障道罪行的懺悔;乃至於隨喜功德,是隨喜他善,自照己失,他人的功德我們隨喜,他人做惡事呢,我們不隨喜,但是我們也不要起分別心,也不要看他的過失,而應該怎麼樣?而應該自照己失,看我有沒有與他一樣的過失呢?回光返照,這樣子是隨喜功德,這樣子是不見世間過;然後乃至於請轉法輪,成就多聞的功德;乃至於請佛住世,成就我們能夠常時親近大德的德行;這些我們都回向眾生,回向佛道,都回自向他,回因向果,願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同時,度眾生不著眾生相,成佛道不著成佛相,回事向理。
常隨佛學
在藏傳佛法裏麵,他們也很重視這個《普賢行願品》,他們就把這一些就概括為前行。以“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作為正行。常隨佛學分為三大部分,這是廣泛地來說了。為什麼?我們要成佛,就要隨佛學。
分為境、行、果、三部分。
境,有學修總道、快速方便、最後事義,這裏麵總共就有四個頌。
行,就有:
第一、願行要點。也是一個頌,“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這個是願行要點。
第二、是說法利人。“天龍夜叉鳩槃荼”,這些是以種種的音聲來說法。
第三、是精密證解。一切波羅密妙行成就,甚深般若證解。這個是常隨佛學的行持。
第三就是果,常隨佛學的果位,就是成就真實利他的廣大修行。
所以常隨佛學,總共有九個頌,其中說境,常隨佛學的境界的四個頌;說常隨佛學的行持的也是四個頌;說常隨佛學的果是一個頌。從“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從這一頌開始,一直到第九頌,“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1.常隨佛學的境界
我先講常隨佛學的境界,有四個頌。
第一是學修總道,有六句。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 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 一切意樂皆圓滿
這個是常隨佛學的總原則、總綱領。
“我隨一切如來學”我是隨佛而學,學佛才能成佛。所以我們向最高的、至高無上的、究竟圓滿的、福德智慧兩足尊的佛陀學習。
中國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所以我們如果向最圓滿的學,我們能夠得到中等成就;我們向中等的學,我們得到下等成就;我們向下等的學,我們難以成就;所以我們要常隨佛學。
佛陀,他是斷德、智德、悲德,三德圓。
斷德,是佛陀已經圓滿地斷三惑了。斷見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惑,斷除了一切的煩惱,了生脫死,得到究竟的解脫,這個是斷德圓滿了。
智德圓滿,佛陀具有一切種智,有如所有智,盡所有智,能夠窮法底源,對一切法都究竟了知,是全知者,而同時又能夠觀察眾生的根基。佛陀雖然證德很圓滿,如果他不能夠觀我們的根基,他所說的法門我們不相應,那我們也沒有用,所以也能夠應機說法,適應眾生的種種根基。“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這個智德圓滿。
然後,佛陀不單單是斷德,智德圓滿,福德圓滿,而且慈悲心也是圓滿無量的,悲德,佛陀能夠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方便善巧地運用智慧來救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也都能夠得到解脫。
佛陀他救度眾生,他那個救苦救難的大慈大悲心,不單單是局限於一人一事,一地區,一世界,而是遍及於十方一切無量世界,遍及於一切眾生,拔濟一切的苦難,所以佛陀的這個悲德圓滿。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佛陀的慈悲心非常深切廣大,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因此我們要常隨佛學,以佛走向解脫的道路為榜樣,深信我們沿著佛陀的足跡走下去,我們像聖者那樣子修行,我們也能夠迅速地圓滿成佛。這是我隨一切如來學,常隨佛學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個是第一個方麵。
就是說總綱領是三個:
第一,就是說學佛以佛為師表,不取一事一技之長為師表。你不要隻是學一點點,不要得少為足,要廣泛地隨佛所學。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一個補特伽羅要成佛所需要的,所以不要以一經一法一咒為究竟,要常隨佛學。
第二,學佛者以普賢圓滿次第行願法門,為修學的決定法門。門門深入,不執一門為究竟,不以一法為圓滿,這是第二句,“修習普賢圓滿行。”
普賢的圓滿行,第一個是稱性起修。稱自性而來修,以修德顯發性德。第二個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修,在五欲六塵的境界裏麵回頭,顯發自己的真心。“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在這個裏麵去修,去成就,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第三種特質是無我利他,而能夠成就自利。總而言之,普賢圓滿行,功德無量無邊,這是“修習普賢圓滿行”。
第三,學佛者應該禮敬供養,承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仰祈三世諸佛加被,能夠意樂網滿。所以底下的這個“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我們隨過現未三世佛修學,學什麼?學佛陀意樂圓滿。佛陀的起心動念都是與真理相應,與智慧相應,與道德慈悲相應啊。
反過來,我們凡夫的內心,所起的念頭,總是充滿了妄想,困惑,煩惱,甚至還有種種的損人利己的想法,所以凡夫的意樂是不圓滿的,是有缺陷的,所以說我們要“一切意樂皆圓滿。”
要常隨佛學,就是學佛的意樂圓滿。所以佛陀他舉心動念,先有光明;凡夫起心動念呢?塵勞先起;所以我們要常隨佛學,學佛的意樂圓滿。學佛一樣,舉心動念都是與真理相應,這個是什麼?是法身佛。與智慧相應是什麼?是報身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是報身佛。與道德慈悲相應是化身佛,幫助眾生,無我利他。所以我們要學佛的意樂圓滿,就是我們舉心動念,都是念念與真理、與智慧、與慈悲、與道德相應。怎麼修呢?六祖大師有個開示,“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樣子地去修,一定能夠一切意樂皆圓滿,這個是“常隨佛學”的境界。
“常隨佛學”,我們這個學修的總道,總原則,總綱領就是這個三條。第一條,就是以佛為師表,不會取一事一技之長為師表。第二條,就是學佛,我們以普賢圓滿次第的行願法門為修學法門,門門深入。第三條,就是我們禮讚供養過、現、未的佛,學佛的意樂圓滿。
常隨佛學的境的第二個方麵是快速方便。就是兩句,半個偈子。
我願普隨三世學 速得成就大菩提
我願意普遍地跟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向三世的一切佛陀學習,就能夠很快地成就大菩提。成佛以後,以種種的方便去弘揚佛法,救度眾生。所以我們得到了諸佛意樂圓滿的加持,諸佛他已經意樂圓滿了,能夠加持我們,我們更加要修自心。我們自心要欽佩佛,要喜樂法,欽佛樂法,這樣子的意樂一生起來以後,我們就能夠生起勤奮勇敢的精進的修行,所以就一定能夠快速成就。這個是快速的方便。
如何能夠快速成佛呢?就是這個兩句話,“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學佛的意樂網滿,同時又能夠普隨三世佛學,又能夠勤奮勇敢精進去修學,並且能夠普聚資糧。就是盡三世諸佛所學而不讓,多聞遍通三世如來,已得成就之成法,這個是普隨三世學。隨普賢圓滿次第之殊勝行願法門修行而無缺、無漏,這個就能夠善修意樂,就能夠真正做到普隨三世學。
這個還是有儀軌,我們隻是略說一下,講經嘛,隻是略說一下。那個溫薩巴尊者,他有這方麵的修行的儀軌。那每一天修六次,意樂圓滿就一定能夠生起來;生起來以後的話,一定能夠穩速不退;叉穩當,又快速,又不退轉,這樣子地來成佛。穩速不退登大覺位,這樣子都是因為普修學普賢行願法門,常隨佛學的功德。
境,常隨佛學的境,最後事義就有兩個頌子,第一個頌是親近諸佛。第二個頌是教化眾生。
親近諸佛這個頌,就說:
所有十方一切刹 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 悉在菩提樹王下
這一偈就是開示我們,我們不是要常隨佛學嗎?那我們就要親近諸佛,我們就要依止諸佛去求學。求學的話,如何如理如法地依止呢?他的法要,他的原則是什麼呢?原則是四條,就是這個偈頌就概括了。
第一條是不局限於一地一處,而是怎麼樣?而是所有十方一切刹,我們常隨佛學依止佛,這個範圍境界是很廣大的,所有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我們都依止佛修學。不會坐井觀天,不會好像坐井觀天的青蛙一樣,得少為足,聽到一點點就滿足了,這樣子就錯誤的。不會好像蝴蝶一樣,淺嚐輒止,心浮氣躁,飄忽不定。那蝴蝶這裏飛飛,那裏飛飛,這個樣子的話,不是常隨佛學,如理依止的方法,這個樣子是錯誤的。我們要能夠常時地親近諸佛,並且所有在十方一切佛刹之中,去常隨佛學。
第二個依止求學的原則,親近諸佛的原則,就是要隨大眾和合學習,大眾也一定要戒德清淨。
第三個原則就是時常親近諸佛,不離開。佛陀說法的每一次法會,我們都參加,心裏麵明白,有一次法會我沒有參加的話,那就會缺少一類的方便善巧,我們的修行就難以圓滿。這個是第三個原則,事實上就是第三句,怎麼樣?“眾會圍繞諸如來。”
“眾會圍繞諸如來。”“眾會”就是在大眾之中修學。“圍繞諸如來”就是常時親近不離。這是常隨佛學的方法。
第四個原則就是妙莊嚴。“妙莊嚴”就是說法者妙德莊嚴。
“廣大清淨妙莊嚴”諸佛呢,他的佛土是廣大清淨妙莊嚴的,也是因為佛陀福慧兩足尊,所以才能夠成就“廣大清淨妙莊嚴”,這個是說法主妙德莊嚴。
然後會眾莊嚴,大眾莊嚴是什麼?“眾會圍繞諸如來”,都是大菩薩圍繞諸如來,我們隨佛學,大眾也莊嚴,諸大菩薩為伴侶。
覺樹莊嚴就是第四句,“悉在菩提樹王下。”這個是比方我們覺樹莊嚴,我們本覺的樹根,得到大悲水的澆灌,得到智慧的滋潤,能夠開花結果。所以說這個一頌,親近諸佛這一頌,事實上就是說什麼?就是說依師法,道之根本依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