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講(2 / 3)

第二頌就是教化眾生。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 滅除煩惱盡無餘

普賢行願法門的教化眾生,“普”就是普利眾生,一個眾生也不會舍棄。

“賢”就是賢德教化,次第圓滿,按照普賢十大願王次第修學,門門深入。

所以“十方所有諸眾生”,這個就是我們常隨佛學以後,教化的對象,我們是教化十方所有的一切眾生。

教化的方法是什麼?教化的方法就是“願離憂患常安樂。”最初是教導眾生要離憂患。如何離憂患呢?如何幫助眾生遠離那些愁憂災患呢?遠離那些煩惱痛苦呢?如何幫助眾生永不曆三惡道之苦,息滅三惡道輪轉生死的苦難呢?我們怎麼教化他呢?要教化他,息心就是息災。要教化他不要起貪瞋癡,不要造惡業,不要造非福業。不起貪瞋癡,就能夠後世不墮三惡道,現在就能夠遠離愁憂,災患,煩惱,痛苦。這個是第一步,這個是“願離憂患”。

如何能夠“常安樂”呢?如何能夠幫助眾生,教化眾生“常安樂”呢?“常安樂”,那麼就要教他廣修善法;然後更進一步,要教化他,能夠通達無我;乃至於教化他,能夠斷一切見。提婆菩薩說,初遮止非福,中間就通達無我,最後就斷一切見。初遮止非福,中通達無我,後舍一切見,後斷一切見,知此為善巧。知道這樣修行,就是善巧方便了,就是有善巧,有智慧。就能夠幫助眾生,得到人天的暫時安樂和常樂我淨涅槃的究竟解脫的安樂。這是“願離憂患常安樂”。

更進一步怎麼樣?還有更深的法門,更進一步,就是教化眾生,能夠得到大乘普賢菩薩的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的法門。我們這個本品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乘普賢菩薩不思議解脫境界的行願法門,這個我們也應該常隨佛學,去教化眾生,讓他們都能夠知道,都能夠修學。為什麼說是不思議解脫的境界法門呢?因為第一個,我們修普賢行,無我利他,而能夠自己獲得法利,所以說它是甚深,“獲得甚深正法利。”你看,我們修學普賢行,盡虛空遍法界去修行,這個是無我,這個是利他。我們盡虛空遍法界地去幫助眾生,完全無我的時候,實際上怎麼樣?非常微妙的,我自己成就很快,幫助眾生就是成就自己,自己能夠獲得甚深正法利,所以說它很甚深。利他,能夠自利,一般人不理解,不了解,不透徹,不能深信,所以普賢行願法門,所以說它甚深。

“正法利,”正,是因為無我,無我就為正。

第二,修普賢行願法門,發廣大的菩提心,盡虛空遍法界盡未來際不間斷地教化眾生,這樣子地去行持,不說斷自煩惱,而自煩惱自然就能夠滅除盡無餘。以菩提心,甚深廣大的菩提心,盡未來際幫助眾生,不需要刻意地去斷自己的煩惱,煩惱自然呢,“滅除煩惱盡無餘”,自然斷盡無餘,所以說她甚深。所以現在我們就可以明白了,教化眾生,他的對象是十方所有諸眾生。他的方法是“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首先教眾生離憂患的方法,然後教眾生得安樂的方法,然後教眾生修學普賢不思議解脫法門,能夠“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迅速成佛。所以這個普賢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學佛最大的利益,就是開發智慧,斷除煩惱,就能夠清淨自在。

有一些人學了佛,他沒有正知正見了,他老是著相修行。老是說,哎呀,哪個寺院開光了,哎呀,我見到佛了,我在虛空中見到菩薩了,我見到觀音菩薩了。這個很糟糕,你看海南那個南山寺,他們那個海上觀音開光,就有人偽造,電腦上麵製作,在空中間現一個觀音菩薩,然後到處送。噢,這是我們開光時候顯出來的觀音菩薩像。這樣子是執著,愚癡,迷惑。還有很多拿著這個相片流通,你看看,這個觀音菩薩感應,你看看,在海南南山寺那個空中就現出來了,這個沒有正知正見。我就看到很多法師也好,居士也好,拿給我來看,還很高興。這個是沒有正知正見,怎麼這樣子?

如果你煩惱沒有斷,你見到佛菩薩又怎麼樣?你見到觀音菩薩現身,你又怎麼樣?最關鍵是要開發智慧,不要著相修行。不要開口閉口說,哎呀,我見到佛了。

我們原來岐山開光,也是這樣子,他們有人跟我說,“哎呀,我看到現場,觀音在空中。”

我說,“哎呀,隨喜,隨喜,你功德大,我看不到,我業障重。”

不是說看不到,如果你修行相應,真的有禪定智慧,肯定可以。但是不要著相修行,不要在表麵上下功夫,不要隻是片麵地宣揚這些,那你就錯了。如果你煩惱沒有斷,你見到佛,佛還是佛,你還是你。你煩惱的時候,你還是痛苦不堪,有什麼用?所以歸根結蒂,學佛是智慧的成就。我們學了這個頌,我們就可以明白,對不對?

還有一些人說,“哎呀,我學佛,我學打坐,我修禪定,我開發了神通啦。你看,我不用望遠鏡,我可以看到千裏萬裏之外。”先不管你是不是打妄語,就算是你真的有這個神通,如果你沒有開發智慧,如果你沒有斷煩惱,那也是沒有用。

為什麼沒有用?煩惱來的時候,你看得越遠,你就煩惱越多。不看還好,越看就越煩惱,一看氣就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斷煩惱,你還有貪瞋癡嘛。那你這個神通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沒有,隻會障礙你,對不對?

所以如果在你無我空慧沒有成就的時候,你有了神通,那人家在很遠很遠的地方誹謗你,某某人怎麼樣怎麼樣,說得你一無是處。但是你有神通,你馬上你就知道了。一知道呢,煩惱一來,糟糕就來了,麻煩就來了,為什麼?你起瞋恨心了,你瞋恨心一起,煩惱一來,你瞋恨心比其他任何人都還要厲害。為什麼?因為你有了神通,你瞋心一起,破壞性就很大了,造的罪業也就很大了,對不對?

所以學佛是要以智慧斷煩惱,不要著相修行,不要求那些枝末的神通,不要單單去修禪定,最關鍵是要先成就智慧。所以普通情況下,如果沒有了解佛法,沒有正知正念,要說求什麼禪定法,我是不會教。為什麼?沒有用。你煩惱沒有斷,你就算成就禪定又怎麼樣?你就算顯發神通又怎麼樣?你顯發神通了,人家很遠很遠說你了,你的瞋心一起,糟糕了,是不是?你沒有神通,人家罵你,你聽不到那就算了。所以如果沒有斷煩惱,沒有開智慧,你要有神通,你就糟糕了。為什麼糟糕了?因為你破壞力更大,你造的罪就更深,就更大,你下地獄比任何人都快,射箭一樣,坐火箭一下就衝下去了。那不是很糟糕了?

所以歸根結蒂,我們學了這個要明白,是智慧成就。“滅除煩惱盡無餘”,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你看,他們有一些人修那個大威德法,有一點功夫了,觀行有一點功夫了,但是他沒有證悟空性。那怎麼樣?哪個對他不好,他眼睛瞪起來,看人家一眼,那個人就死掉了。那這個不是麻煩了,你看,這個惡業造多大?所以其實就算你有了神通,也不值得炫耀,也不值得到處去宣揚,去誇耀。

學佛,歸根結蒂是要學修普賢行門,要開發智慧,要運用佛陀的智慧,運用普賢菩薩行願法門的智慧,讓我們的修行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以修持指導生活,以生活體現修持。以修持指導生活,是偏重於對居士講的,我們在生活中間了生死。以生活體現修持,是對法師講的,是偏重於在了生死中生活。所以在生活中間了生死,在了生死中間生活,這樣子,是真正地修學普賢行願法門。

那麼前麵這個四個頌,是講我們常隨佛學的境界。

2.常隨佛學的行持

接下來的四個頌,是講常隨佛學的行持,也分為三個方麵,願行要點一個頌,說法利人一個頌,精密證解兩個頌。

願行要點就是“我為菩提修行時”,這個很重要。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常隨佛學的行持,也有四個要點,這個都是竅訣,我們一定要能夠真正地聞思,去實踐,不過我們沒有辦法詳細展開來說,講得越細,大家福報越大,因為能夠修。

那麼常隨佛學的行持,有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就是,修行是為了證得無上菩提。所以雖然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樣子漫長的時間,也不會生退轉,不會嫌它久遠,不會忙亂成事,不會輕忽,不會懈怠。實際上普賢行願法門是講什麼?講念劫圓融,一劫可以縮為一念,一念可以成為一劫。念劫圓融,這個是普賢菩薩智慧廣大,行持圓滿,重重無盡,事事無礙。所以,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等同於現前一念。所以說,這個就是第一句“我為菩提修行時”,向佛學習,常隨佛學,行持,真正修行的第一個要點就是,我修行的目標,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所以經曆很長時間,我都不會退轉。

並且,第二個要點就是什麼?修行中間,我們在了生死中生活,那麼修行中間,沒有解脫,有生死輪回。不管你墮到哪一道,都能夠不舍離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以這個堅固的信念,來受持於心,就能夠成就宿命種子,所以說“一切趣中成宿命。”

“一切趣”就是一切道。在一切道之中都能夠記得,都能夠不舍離普賢行願,這個宿命的種子。因為我怎麼樣,我現在發了願了,所以我生生世世都能夠按照普賢行門去修,就能夠成就宿命,都能夠不忘失,都能夠有宿命通。所以哪怕就算是墮到惡道裏麵去,還是不退信願,一定就可以得到普賢菩薩的救拔,所以說“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是第二個要點。

第三個要點就是在常隨佛學的行持之中,願得常在人中受生,出家修淨戒。我們常隨佛學的行持,我們要發願,常生人中,並且能夠出家,能夠修持淨戒,持清淨戒。《大般若經》上說,南瞻部洲的人有16種殊勝,堪能現生證得大般若。同樣的,我們出家受戒不犯,也有16種殊勝。不展開來講這個16種殊勝了。

總而言之,第三個要點,行持要點就是說,“常得出家修淨戒”,行持淨戒,為什麼?因為以淨戒的,行持淨戒的這個功德可以快速成佛。聲聞,小乘的聲聞的別解脫戒;大乘的顯宗的菩薩戒;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我們都能夠清淨守持。

第四個要點就是“無垢無破無穿漏。”我們見到那些持戒清淨的人,能夠“無垢無破無穿漏”,持戒的人,我們恭敬讚揚承事供養。見到有犯戒的人,我們不作輕視,不會惡心罵責,能夠照察己身的功過,回光返照自己有沒有這樣子的過失,這個是利他的無上資糧。同時,持淨戒也是自利,快速成佛的大方便。

“垢”就是因為無知,沒有了解戒法,沒有智慧。因為無知,所以見聞隨喜之罪,人家犯了戒我們還隨喜。

“破”就是已作加行,未犯根本。已經有加行,但是沒有犯根本戒的罪。

“穿漏”是犯根本戒的罪。

所以我們“無垢無破無穿漏”,就是說我們能夠持戒清淨,並且利他、自利。所以佛陀在經上說,“寧舍命,不舍戒。寧舍戒,不舍見。”寧願舍棄生命,不會舍棄戒法。因為生命舍棄,我們福報沒有盡,我們還有機會再得到。我們舍棄戒法呢,造惡業就流轉三惡道。但是有一些是,如果是也很難守持的話,“寧舍戒,不舍見”,最根本是見,見地不可以顛倒,不可以破,不可以錯,所以要圓融無礙。所以我們能夠常隨佛學,能夠“無垢無破無穿漏”地守持戒法,能夠常得出家,生生世世能夠隨佛出家。

《大智度論》上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高飛,在家雖有五欲樂,不如出家功德深。”所以要發願修習普賢行門,“常得出家修淨戒”。孔雀雖然尾羽很豔麗,但是比不上那些大雁能夠高飛;在家雖然有世間的五欲之樂,但是修行不如出家的功德深。

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上說,“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二百萬劫不墮惡道。”所以我們應該很歡喜,你看我們最起碼,有一些短期出家是49天,這樣子功德也是很大了。這個清淨修行,出家一日一夜,都能夠二百萬劫不墮惡道。所以這個是我們常隨佛學的行持,願行的要點是這個四個方麵。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這個宿命很重要,你這個願力很重要。

我們知道那個五祖弘忍禪師的前身嗎?四祖道信禪師住世弘法度眾生的時候,他住的破頭山也在黃梅。那個破頭山上,就有一位老人家,七八十歲了。那位老人家很精進修行,並且他也利他,利他幹什麼呢?他就種樹,在那個山上到處去種鬆樹,也不要報酬。

那有一天,他就跑去向道信禪師求法。禪師說,“哎呀,你年紀老了,我開示你,傳法給你,你也無法去度眾生,你年紀太大了。這樣吧,如果你能夠再來,你能夠以年輕的身體,你再來的話呢,我一定傳法給你。”

這個老人家就頂禮而退,八十歲了,就頂禮而退。他就走了,離開破頭山,就走到一個大河邊,就看到一個女子,一個年輕的女子在河邊洗衣服。他就跑過去說,“姑娘啊,你看,我這麼大年紀了,我想到你家裏借住一晚上可以嗎?”

那個女子就說,“我做不了主,我家裏有父親,有哥哥,你去問他們吧,他們同意就可以了。”

然後這個老者就笑一笑就說,“好,好。”然後他就走了。

很奇怪,第二天,這個河邊洗衣服的女子就懷孕了。為什麼你知道嗎?這個栽鬆道者,他說到她家裏借一晚上,不是說真的去她家裏麵,而是借她的肚子用一用,來投胎嘛。(眾笑)

很奇怪了,這個女子她就懷孕了,十月懷胎就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女子也覺得很奇怪,莫名其妙,也沒有跟其他男子有什麼不淨的行為,任何事情都沒有,也沒有跟人交往過,怎麼會突然懷孕呢?前麵以為可能肚子裏麵長了一個腫瘤,然後她這個父親和哥哥就不相信了,以為,“哎呀,這個真是。”以前是不開放,就說,“哎呀,是不是很不正經,有辱我們的門風啊。”就把她趕出去了,不讓她在家裏了。

她有苦難言,就抱著這個剛生下的這個小孩子,就跑到那個河邊。就說,“今日無情似有形,”我本來沒有跟任何人去產生什麼感情,為什麼能夠生下你來呢?“冤家到此不分明,遍身有口難分辯,急水灘頭洗不清。”搞得我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很生氣,把那個小孩子扔到水裏麵去了。

很怪,第二天怎麼樣?那水往下流嘛,看著這個小孩子流下去了。很奇怪,第二天,那個小孩子他沒有沉下去。第二天再去看怎麼樣?那小孩子呢,他逆流而上漂在水上麵,逆流而上,並且有很多的鳥用翅膀遮蓋他,不讓陽光照射他。很奇怪了,然後這個周姓女子,就很不忍心說,“噢,這個可能小孩子還是很奇特。”就把他抱起來。

但是她還沒有什麼生存的能力嘛,所以母子兩個就討飯為生。

有一次討飯,就經過一個地方,有一個人他精通相術,他說,“哎呀,你那個小孩子了不起了,如來三十二相,他隻差七相,隻是缺七相不逮如來,趕不上釋迦佛,趕不上佛陀。所以就跟她說,你要好好撫養他。”然後一直把這個小孩子帶到七歲。

到了七歲以後,有一天,他們又經過了四祖寺,經過了四祖道信禪師的寺院,所以母子兩個就到大殿裏麵去禮佛。這個周姓女子想著,“你看我這個真是莫名其妙,無緣無故懷個小孩,還要把他養到七歲。”很奇怪,也很難過,去大殿禮佛懺悔。

那個小孩子呢,他就很奇怪,他跑到那個大殿裏麵去拜了佛以後,把這個拜墊一轉,就腿子盤起來,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樣,就坐在那裏不動了。

這樣子,香燈師覺得很奇怪,他就覺得,“哎呀,這怎麼有一個討飯的,帶一個小孩子,在我們大殿一直就不走。”跑去告訴知客。

那知客就很生氣,跑過來就斥責那個周姓女子,他說,“你趕快,趕快把你小孩子抱出去,把你小孩子帶走,不要來染汙我們這個佛殿,趕快把他帶走。”這個知客還是有分別心,沒有平等心,凡夫嘛。

哪裏知道這個小孩子,他一點都不畏懼,他站起來,馬上就站起來理直氣壯說,“誰能夠趕我走?是你們方丈請我來的。”(眾笑)

怪事了,這個知客就很奇怪,就跑去找道信禪師說,“師父啊,有一個討飯的,帶個七歲小孩,這個小孩子口氣很大,說是你請他來的,說是你跟他有約定的。”

這個道信禪師他就很奇怪,也就走到大殿。到大殿來呢,他就看這個小孩子,哦,眉清目秀,相好莊嚴,出家倒是很好,剃度做一個驅烏沙彌都還蠻好,不過就可惜太小了一點。

然後這個小孩子就禮拜,說“我向禪師求法。”

這個禪師就說,“求法嘛,好是好,要出家嘛,也是好,不過可惜小了一點。”

這個小孩子馬上就大聲抗議,“你怎麼搞的,我老來你就嫌我老,我小來你又嫌我小。”(眾笑)

道信禪師馬上就想起來,是喔,幾年以前,是有這個破頭山上那個種鬆樹那個老頭子不見了,他當時是來向我求過法,我當時也答應過他,確實答應過他,如果你年輕,我就來度你,我就來給你傳法,恐怕這個就是那個栽鬆道者,種鬆樹那個老頭子來了。然後就同意了,就把這個小孩子留下來,給他剃度了,做一個小侍者,跟在師父身邊。

那麼這個周姓女子解下一個包袱了,對不對?她就出去外麵自己去討生活了。

然後他漸漸地就長大了,並且根基很利,就是後來的什麼?也就是,長大以後就是我們的禪宗的五祖弘忍禪師。

大家有沒有去過五祖寺?五祖寺有一個聖母殿,這個聖母殿就是為了紀念我們這個弘忍禪師的母親,周姓的這個女子,為了紀念她的啦。

那麼五祖大師後來廣度眾生了,度化六祖慧能大師,大家都知道了,對不對?神秀禪師作一個偈子,六祖大師也作一個偈子,五祖就把衣缽就傳給六租了。然後給他傳法的時候,就說了一個偈子:“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個偈子我們就不說了,說就說很長了。然後這個六祖大師以後禪法就遍行天下呀。所以我們五祖弘忍禪師,能夠慧眼識人才,這個功德也是無量。

到那個周姓的女子晚年的時候,她年紀大了,所以五祖弘忍禪師就接她到五祖寺來住。但是來住呢,他又沒有很好的孝順母親,在一般人眼裏,認為他沒有孝順,認為他不太孝順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母親年紀也大了,他並沒有說就很恭敬去照料這個母親。而是怎麼樣?而是要求母親呢,每一天要做多少針線活,要為大眾服務,每一天要念多少佛號,每一天要掃地。那有一些跟隨五祖修行的人,這個心覺得不舒服了。後麵甚至於怎麼樣?甚至於這個五祖的母親過世了,五祖也沒有說厚葬,而是很薄的給他舉火荼毗,就火葬了。所以有一些出家的師父們就覺得,“哎呀,這個五祖怎麼這樣子,怎麼不會去很好地孝順母親。”

然後有一些人就想不通,就把自己的衣單就包起來,就準備走了,說,“這樣的話,我們不跟他學了。”

這時候怎麼樣?五祖的母親,就在空中就顯出身來,就給大眾說法,說,“諸師不必退道心,吾兒為我了前因,三世罪業從此了,菩提依舊證全身。”

那麼事實上,五祖大師那種孝順母親是大家看不懂的了。他怎麼樣?他讓母親精進念佛成就,讓母親能夠為三寶,為大眾服務來懺悔業障,來顯發本具的智慧,所以這個是真正的孝順母親,是以法來孝順母親,幫助母親得解脫。所以我們看五祖弘忍禪師,可以說是怎麼?可以說是“一切趣中成宿命”的典範。

希望我們也能夠這樣子,能夠永遠都不迷失,能夠“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

第二個方麵,是說法利人,說法利人是一個頌子。前麵是願行要點一個頌,四個要點。現在的呢,行持的說法利人,也是一個頌。

天龍夜叉鳩槃荼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這個是我們常隨佛學的行持,我們還要為眾生說法。佛是圓融無礙的了,“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在說法,在一切眾生聽起來,就是他的那個聲音,就是在給他說法。在人聽起來就是人的聲音,在中國人聽起來,在說中國話;在印度人聽起來,在說印度話;在鳥聽起來在說鳥的語言;所以眾生隨類各得解。

我們常隨佛學,說法利人呢,也願我能夠通達一切眾生的語言,能夠通達他們的語言,所以“悉以諸音而說法”。以他們的語言來為他們說法,以天的語言為天人說法;以龍的語言為龍說法;乃至於以夜叉的語言為夜叉說法。夜叉就是捷疾鬼。鳩槃荼就是雍形鬼。就是這些鬼道的眾生,我們用鬼道的語言來給他說法。

乃至於對人道的眾生說法,也是用人道的語言,對北京人說北京話;對廣東人說廣東話;對上海人說上海話;對溫州人說溫州話;對外國人說外語,對英國人說英語。這樣子呢,乃至於怎麼樣?乃至幹對老鼠,對鳥獸,對蒼蠅,都能夠依照鳥語獸言,去為它們說法。所以說“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這些眾生語言我都能通達,天的語言也好,龍的語言也好,鬼的語言也好,人間的種種語言也好,非人的,一切種種語言也好,我們都能夠通達他的語言,能夠為他說法,所以“悉以諸音而說法”。

所以我們看那個翻譯,那個翻譯的功德也很大了,你看,也就是在溝通這個語言。

並且說法的時候,要發心清淨,“非求自顯,乃欲益他”。不是為了顯示自己,而是為了幫助眾生。“悲、誠、無染”以大悲心來說法,以至誠懇切心,以沒有染汙,不貪著名利的心來說法。“學修有次第”,按照次第來教導眾生學習修行。“不執己見,不隨自語,慈願說法,通達異類。”不會執著於自己的見解,而是按照佛陀的見解;不會隨自己的語言,而是隨順眾生的根器和意樂,來以慈悲心,願為眾生說法;乃至於對於異類,對於一切天龍夜叉鳩槃荼都能說法。

並且“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說而無說”為什麼?因為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說而無說”,就是說我們要透過這個法,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要因指而見月,你不要執著於分別這個法的名詞,名相。不要執著於法,執著於法就失去法。執著於心就失去心。執著於法,你就會起分別起執著,正法就失去了,就隱沒了。其實執著於你的心,就失去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個就是假名的啦,事實上是不會失去的啦,不過真心不能起妙用了。

“無說而說”,那麼也就是呢,為什麼?既然無說,為什麼還要塵說刹說,盡未來際說呢?為了報佛恩,為了令正法久住,為了護持聖教,為了拔濟現前當來一切眾生的生死輪回之苦,所以我們要“無說而說”,這個是說法利人。

常隨佛學行持的第三類,就是精密證解,分為兩個內容,兩個頌子。

第一個是一切波羅密妙行成就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