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勤修清淨波羅蜜”這個偈頌就是講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我們的行持,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勤修清淨波羅蜜”就是講,我們已經發了菩提心以後,要勤奮地精進地修行菩薩的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乃至於十度,百度,千度,無量度,這樣子的波羅蜜。已經發了願菩提心以後,要有行菩提心,要有實踐。行菩提心的主要內容就是“勤修清淨波羅蜜”。
“波羅蜜”就是於法究竟。“波羅蜜多”就是彼岸到。“清淨”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中間,不住相,不著相,沒有私心雜念,這個是“勤修清淨波羅蜜”。
並且“勤修清淨波羅蜜”,也是表示願行相資,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互相成就。有願菩提心,就一定有行菩提心。以行菩提心,來顯發以前所發的願菩提心真實不虛。以願菩提心來指導行菩提心的修行,所以說“有行無願,渡海無方,有願無行,數他珍寶,願行相資,決成佛道。”所以“勤修清淨波羅蜜”,要願行相資,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相得益彰。
“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不忘失,為什麼?“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如何才能夠不忘失呢?菩提心的不忘失法,比方說我們可以修菩提心的秘授儀軌;比方說我們可以修菩薩的六次瑜伽;這些都能夠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障”是指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報障,因為是異世受報,又稱為異熟障。
“垢”也有三種,就是“於弊下境所起貪欲,名貪垢”。對於那些很低劣的欲樂,世間欲樂之境,如果學佛,行菩薩道,還起貪欲的話,那就是已經退墮了,是貪垢。乃至於有瞋垢,有癡垢,要滅除這些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妙行”就是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能夠遠離十惡行,就是妙行。能夠欣讚,欣樂佛法,這個是妙行。乃至於,我們說最殊勝的妙行是什麼?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這個是妙行,這個是“一切妙行皆成就”。這個是六度的妙行成就。
第二個是甚深的般若證解,也是一個頌,這個頌很重要。我們在生活中間如何修行呢?你懂了這個頌了,在生活中間你絕對不會迷惑,不會顛倒,不會起煩惱,那麼你就是世間的菩薩,就能夠在人間行菩薩道,就能夠度眾生而不被眾生所轉。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我們麵對惑業魔境,無論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都不為所困,能夠自在解脫。底下是打比方,好像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能夠純淨香潔;好像日月照臨大地,生長萬物而不住空,運行無礙、無住。
“世間道中得解脫”世間道中得解脫是“猶如蓮花不著水”;出世間道得解脫,是“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就是說,世間道中修行要不著有,出世間修行要不著空,不著有,不著空,行於真,行於中道,這樣子的修行。出世間的求解脫著空的,你比方說小乘,聲聞,緣覺,他們就著空了,就偏空了,就沒有真正做到“猶如日月不住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個偈頌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間修行,在生活中間解脫。
我們前麵的前行講到什麼?講到我們家裏麵的佛堂,是一個壇城的模型,是個小壇城,我們誦經隻是實習。我們真正的修行在哪裏?真正的修行在社會上,在待人接物,麵對一切人,處理一切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夠不迷惑,不顛倒,不起煩惱,這樣子是真修行。在生活中間解脫,在麵對社會人群中間得成就,明明了了,不迷惑,不顛倒。所以修行一定要在社會的大壇城裏麵修,要在生活中間修。
有一些人沒有正知正見。有一些居士,他老是跟我說,“哎呀,我這個修學的環境不好,我家裏麵障礙重重,我沒有辦法修行,我沒有辦法清淨下來修行,我出家好不好?我出家了,你看寺院裏麵的法師們多清淨。”
要這麼講,如果你想,你要出家,你要求出家修行,你是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以這樣子的正知正見來出家,這個當然很好,這個當然要成就。但是如果你是為了逃避現實,你想找一個清淨的環境來逃避一下的話,那我勸你,最好你就放下你這個出家的念頭。為什麼?因為可以實話告訴你,就算你進來了,用不了多久,你很快就會自動跑出去。
為什麼?因為寺院它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出家人呢,法師們,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們也是跟常人一樣,也是有血有肉,血肉之軀,也是有情感。不過他們超勝的地方,是能夠聞思佛法,正在修行道路上麵,但是並沒有圓滿。
如果你帶著一種煩惱心,你來找清淨,你是找不到清淨的,你會覺得還是不清淨。為什麼?你的心不清淨,你走到哪裏都不清淨。就算是都是大菩薩示現,在你看起來這也是過失,那也是過失,不是人家真的有過失,而是你自己心不清淨。所以呢,關鍵是要在生活中間修行,在麵對的煩惱的時候,要能轉煩惱。
一個人他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沒有憂慮煩惱和那些的痛苦對境。問題在於能不能轉,能轉就是佛法,不能轉就是生死法。
一個人他在世間生活,不可能沒有恩怨,不可能沒有是非,不可能沒有矛盾。關鍵是要能夠運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生活,去改變心境,境不轉心轉。這個才是真正的怎麼樣?“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在惑業之中,在煩惱,惑就是煩惱,煩惱障;以及這個業障;以及苦果;魔境,我們說四種魔,煩惱魔,天魔,五蘊魔,死魔;如果你能夠轉呢,能夠有智慧呢,能夠按照普賢菩薩的法門來修學,都能夠當下在什麼境界,你就在這個境界之中解脫,不要擔心。
並不是說一定要在哪一種環境才能解脫,並不是說一定要在清淨環境你才能成就,你錯掉了。在極不清淨的環境裏麵,成就你的清淨心,這個是真功夫。在極不平等的環境裏麵,成就你的平等心,修你的平等心,這個是普賢行,這個是大智慧。所以“世間道中得解脫”。
所以煩惱的根源是來自於內心,不是外界的環境。心隨境轉,就是煩惱,放下煩惱就是菩提。所以如果你帶著一個煩惱的心態,去尋找擺脫煩惱的方法,去尋找一個擺脫煩惱的清淨的環境呢,那我告訴你了,你煩惱上麵還會增加煩惱,還會重疊煩惱,並不會減少煩惱。為什麼?你因地不真,你一個煩惱心,去求擺脫煩惱的環境,你的心的問題沒有解決。心啊,心沒有降伏,一切都不可能,在你眼中,一切不可能清淨起來。為什麼?因為你的心不清淨。
打個比方,你戴一個墨鏡,你看到一切都是黑的啦,對不對?你要說把這個環境通通讓它光明起來,可能嗎?有可能。怎麼有可能呢?把你這個墨鏡拿下來,那你就看到這個清明,清淨光明的環境了。這個墨鏡表示什麼?比喻我們的不清淨的煩惱心。不在心地上下功夫,你要去找一個清淨環境,可以告訴你,你根本上知見就錯了,你學佛一萬個大劫,你也成就不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些惑業魔境,並不能障礙我們修行,隻要我們有智慧,我們按照普賢行門,就在這個裏麵,就能解脫;就在生活之中,我們就能成就,這個是真正的大成就。這個是真正的如蓮花不著水,是人中的優缽羅花,是人中的希有難得的白蓮花,是真正的善得人身,是真正的如來所讚歎,是普賢菩薩的心子。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不執著於煩惱的人和事,這個事情不如意,這些人對我緣分不太好,沒關係,隻要能夠我們自己用智慧去觀照,能夠轉念,當下就是菩提。
那麼具體如何修呢?說起來就容易,做起來難。你看龐蘊他一家四口,他和他妻子、兒子、女兒,四個人都是修行人,都是修禪宗的,都是開悟的聖人。
有一次,他們討論佛法,這個龐蘊就說了一個偈子,“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修行很難,好像怎麼樣?你想把這個麻油攤在樹上去。可能嗎?不可能,一攤上去就流下來了,很難,對不對?為什麼?這個比喻什麼?比喻我們修行,如果你心沒有開智慧,沒有了解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你的心都會執著這個環境,看到花就執著花,看到火就執著火,樣樣都會執著,都會分別,所以就很難。你執著於相,就迷失掉你的本性,本性光明顯不出來了,所以很難。
那麼他的妻子呢,這個龐婆就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修行也很容易,容易到什麼程度?你看,早上起來,這個草尖上有一顆露水,這個露水在說什麼?露水在說法。說什麼法?說祖師意,說達摩祖師西來大意是什麼?這個露水就告訴我們了。知道說什麼嗎?這個露水是生滅法,對不對?露水是生滅法,但是一切外境呢,這個露水的相,能夠形成這個露水的根本,這個本體是什麼?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說百草頭上祖師意。
也就是說一切環境,都能夠啟發我們的真心。一切環境,一切的境相,花草樹木,飛鳥遊魚,這一切都在給我們說法。說什麼法?說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法,本體都是真如自性。這個外相呢,它是這個大圓覺海裏麵所生的浪花,浪花各個不同,但是本體都是水。外相各個不同,但是本體都是有情眾生分上的佛性,無情萬物分上的法性,所以也很容易。
但是怎麼樣?但是龐蘊的偈子,還有一點偏有。龐婆的偈子,有一點偏空。所以他們這個女兒,這個靈照女,機鋒就很敏捷,她的說法,就特別的圓滿了,行中道了。她就說呢,“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就在生活中間得解脫,也就是我們本經上所說的,“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如何能夠在這個煩惱痛苦迷惑的這個惑業,和一切的魔境,魔境是什麼?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是魔境。你要貪著於它,你就著魔了。看起來你很正常,你的法身慧命,已經不能起妙用了,所以說你著魔了。
怎麼樣子在這些五欲六塵的魔境和煩惱業障的痛苦之中,去生起甚深的般若智慧的證悟呢?隻有在這些外境,惑業外境之中,生起了甚深般若的證悟,我們才能夠真正地世間道中得解脫,得解脫,得成就。怎麼修?《圓覺經》上有很透徹的開示,告訴我們呢,要真正地在世間道中得解脫,要生起甚深般若的證悟的話,要按照四個步驟來修行。四步的功夫,粗的功夫、細的功夫、微細的功夫和極微細的功夫。
粗的功夫是什麼?“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我們的心都不會去攀緣外境,就不起妄念。
但是我們怎麼做呢?回光返照,返聞聞自性。舍識用根,用六根的根性來照見它,而不要用六識去分別它。用六識分別它,你一分別,你就執著,你就起貪瞋,一起貪瞋就造業了,你就流轉生死了。所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這個是第一步的下手功夫。
下手很重要,第一步對了,後麵都對了。第一步走錯了呢,步步都錯,所謂從初一錯到十五,那你修很久,你也沒有成就,這個是下手功夫,“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你都不攀緣外境,心不起妄念,不著相,也就是說,這是第一步的功夫,不著相。
但是還不究竟,不著相是不是能夠離相呢?不能離相。要不著相,不離相。所以不離相第二步就說什麼?“於諸妄心亦不息滅。”這是第二步修行功夫。為什麼不息滅呢?你知道嗎?因為你不可以離相,這個相,它就是真如本體的顯露,你要離相,你要把這個相離掉,那麼就怎麼樣?就是法塵分別影事,所以呢,“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妄心不要息滅,為什麼不息滅?因為你息滅妄心的念頭,還是妄念,就算你能夠把妄念壓住呢,也隻是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所以其實“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要息滅它。怎麼辦?你隻要不跟著妄念跑,不放縱它就好了。這個是第二步的修行功夫,不壓它,也不隨它,不會壓製它,也不會跟著它跑。跟著它跑是凡夫;壓住它呢?是小乘,是聲聞緣覺。
所以第三步呢?“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妄想境,開悟的人明白,這個世界一切種種呢,都是妄想境。一切有相的人、我、眾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鳥蟲魚,這一切呢,都是妄想境。為什麼?因為都是妄想所蘊積的啦。無明為風,執著就為金,知見為火,愛欲為水,這樣子呢,世界就現起來了,所以知道這個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蘊積的。因為我們不認識,不能夠體認真如自性,所以就無明妄動;一念無明妄動呢,就覺上生明;覺上生明以後,明什麼東西呢?就有一個境界給他去明,就產生了境界相,所以就產生了妄想境。這個呢,《大乘起信論》講得很完整,很詳細。
為什麼“住妄想境而不加了知”呢?因為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已經明了了,怎麼樣?雖然它相是妄想境,但是它體性呢,還是真如體性,相是妄的,體是真的,所以我們不加了知,明白這個妄想境都是真心所顯現的啦,就好像無水就無波,沒有水就沒有波浪,本體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我們對妄想境不加了知。就是說妄想境,我們不會,知道它已經是虛幻的啦,那麼我們就不會去分別取舍。不分別取舍妄想境的好惡美醜,就是不加了知,這個是微細了,微細的修行功夫。
第四步的極微細修行功夫,就是“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對妄想境不加了知,那我們的這個“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的心,平時凡夫的心,總是處在二元對立的概念裏麵,我分別他是男的,她是女的;他胖,他瘦;這個樣子呢,總在分別這些,這個總是處在二元對立的,好像真與假,有與無,高矮胖瘦,種種的相對法之中。這個都是什麼?都是我們的分別念,分別心在作怪。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一切事物,它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來的啦,無不從此法界流。所以我們現在“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就是無不還歸此法界。都是從一真法界真如自性流出來的,都是大圓覺海裏麵的浪花,所以我們不要去分辨它真與假。所以知道它都是真如自性的顯現,所以我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所以這個四句連貫起來,就可以說開示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間,在環境中間修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是《圓覺經》上的開示了。
《金剛經》就更濃縮了,她就是兩句話。哪兩句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懂得這兩句話,生活中間一切都迷惑不了你了,一切妖魔鬼怪都幹擾不了你了。為什麼?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這個是不取於相。不著相,而同時又能夠不離相,如如不動,當相即道。所以說,底下的三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不息滅,不了知,不辨真實,都是什麼?都是如如不動。
所以我們就能夠透過觀照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不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隨遇一境,就在一境之中解脫。在任何環境之中,都是菩薩修行的地方。就能夠在這個環境之中得解脫。你看,地獄裏麵那麼苦,地藏菩薩怎麼樣?在那個境界裏麵修福慧資糧,圓成佛道,所以在任何境界裏麵都能解脫。不是說,一定要在某一種境界才能成就,這樣子你就錯了,根本上你的知見都錯了。所以呢,“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很重要。
有些人說法,他不太了解,沒有透徹。他就說,哎呀,娑婆世界呢,是生滅的,所以是假的;極樂世界呢,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是真的;所以要離開假的世界,生到真的世界,這個話對嗎?不對呀,錯了,說得不圓滿。
你知道為什麼嗎?我們要說假,就都是假;要說真就都是真。可以明白是什麼意思嗎?要說假的都是假,為什麼?我們說娑婆世界是假的,為什麼假的?因為它有生有滅,生滅無常。那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為什麼也說它是假的呢?知道從哪個層麵來講嗎?因為極樂世界,它清淨莊嚴也是相,這個相從哪裏生起來呢?相由不生不滅的真心而生起來。娑婆世界呢,雖然有生有滅,它也是相,它的本體是什麼?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要說假,都是假,娑婆世界也是假,極樂世界也是假。可以明白嗎?為什麼?這是從相上來說。
從性上來說是什麼?從性上來說,娑婆世界呢,雖然有成住壞空,但是它的本性,還是我們的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心。雖然是眾生的業惑無明所招感的,但是呢,眾生業惑無明的本體,仍然是一真法界,仍然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極樂世界,雖然說是阿彌陀佛願力所莊嚴,所成就的清淨莊嚴的佛國土,但是它的本性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說從性體上來講,都是真的。所以這樣子呢,我們才容易明白,為什麼祖師大德會說我們往生淨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生則決定生”說什麼?說顯現的相。相上麵顯現,我們離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
“去則實不去”說什麼?說本性,本性不是我們的身體,本性是透過我們生滅的身體,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它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有離開過你的真心嗎?沒有。你在娑婆世界,也是你的真心在顯現,顯現的相;你生到極樂世界了,還是你的真心的妙用,所以“去則實不去”。
所以明白這一點呢,我們對於往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很有信心,為什麼?因為就是回到我真如自性的故鄉嘛。好像說,是你自己的家,你要回你的家,哪個能夠說不讓你回你自己的家呢?
如果你要認為說,那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家,你心裏麵就有懷疑了,就有疑惑了,我夠不夠條件啊?阿彌陀佛會不會收我?你要那樣想呢,就障礙自己了,就難以往生了。
那你現在明白了,噢,原來極樂世界就是實相般若,就是我的真心的顯現。那我以真心來念佛,以至誠懇切,萬緣放下來念阿彌陀佛,那麼呢,以始覺就念本覺,就在念我的真心。那我將來肯定呢,生到我的真心的家裏麵去,所以就很有把握了,我自己回自己的家,那絕對是穩操勝券,絕對可以。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世間道中得解脫”,就要能夠明白這一點。
但是雖然我們知道,從相上來說,極樂世界也是真如自性的顯現,但是我們從相上還是要離開娑婆世界,求生極樂世界,要具足信願行。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凡夫眾生,雖然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但是這個真心本體,它的妙用,它的清淨光明顯發不出來,所以我們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超出輪回。在那樣好的環境裏麵,去進一步地顯發我們本有的福德智慧,成就無生法忍,再來回入娑婆,廣度眾生。這樣子的修行,是修淨土法門念佛的人,在世間如何修行“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所以《維摩經》上有一段經文說,“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明世典,常樂佛法。”這個就很明顯的開示我們,如何在世間道中得解脫。《維摩經》上又說呢,“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滅癡愛,起於解脫。”這《維摩經》呐,開示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間修行,是非常妙的一部法寶。
那麼到此地呢,我們就把這個常隨佛學的行持,也是四個偈頌,也講說圓滿了。
3.常隨佛學的果
底下就是常隨佛學的果,果上的真實的利他廣行。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刹塵劫 十方利益恒無盡
常隨佛學的果,就是自利學成了,果上利他呢,就以平等的大悲心,真實地拔苦與樂。
悉除一切惡道之苦,以普賢行,在一切惡道之中拔濟眾生。“等與一切群生樂”,真實地賜與眾生解脫的樂,並且經過漫長的時間,在廣大的空間,而修普賢行門,常隨佛學,無有窮盡,這是後麵的兩句。
恒順眾生
接下來的偈頌,就是正宗分的第二科了。前麵第一科是常隨佛學,就偏重於自利,自己解脫。底下這一科是恒順眾生,是講利他,分為五道,總共有二十個頌,五道來講恒順眾生。
所以我們講,恒順眾生這一願是普賢十大行願裏麵的核心的核心。你看它這有二十個頌來解釋,我們就可以明白了。因為佛陀成佛的目標,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教化眾生,所以恒順眾生,要轉自我為中心,轉過來以眾生為中心。這個二十個頌,就開示我們了,恒順眾生分為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事實上就是怎麼樣?就開示我們如何由凡夫到成佛。
這二十個頌,你都聽明白了,你都深入,你都了解竅訣了,你都知道修行了,那麼你就對於成佛之道,你就很清晰了。在凡夫地位,如何一直到成佛怎麼修,一步一步你都很清晰了,所以我們才讚歎,我們才了知,普賢行願法門確實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讚莫能窮,確實了不起,確實是為等覺位的大菩薩說的法。
資糧道是什麼?打個比方,2008年,我們要參加奧運會,那麼你有沒有這個資格呢?比方說,你也想去參加奧運會這個長跑比賽,你有沒有這個資格呢?並不是說,你想去跑,你就可以讓你去跑。你要取得這個資格,參加競賽的資格。同樣的,我們要參加成佛的競賽,我們也要取得資格。現在看看大家有沒有資格。資格是什麼?就是資糧道。
資糧道,什麼樣子是圓成了資糧道呢?怎麼樣是修好了大乘菩薩的資糧道呢?三個條件,就說已經成就資糧道了。
第一個是堅固的出離心。
第二個是廣大的菩提心。
第三個是具足正見。這個正見,還是指世間的正見,業果如理取舍。
出離心很堅固了,對世間看破放下了。菩提心很廣大了,為利有情願成佛。然後業果取舍,很如理如法了,謹言慎行,一切的身語意業都清淨了。這樣子呢,可以說你有了參加成佛競賽的這個資格,你就是資糧道的菩薩了。
到資糧道以後,接下來就是到加行道。
第三,加功用行就能開悟,所以第三就是大乘的見道位,見道位就是開悟。
第四就是修大乘的修道位。修道位就是悟後起修。
然後無學道位。無學道,什麼都不用學了,學好了,學圓滿了,畢業了,究竟圓滿了。那是什麼?那是成佛了。
所以整個二十個頌,我們隻是能夠非常略地說一說,以後有機會的
話,會詳細地講解這個上麵的竅訣。
1.大乘的資糧道和加行道
我們先說大乘的資糧道和加行道,在《普賢行願品》的偈頌裏麵,它是兩道合在一起說的。合在一起說呢,分為兩類,就是接人之道,待物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間,如何去待人接物呢?就有四個頌來講大乘的資糧道和加行道。接人之道,就是對於有情一個頌,如何對待;對於同行者,大家一起修普賢行的人怎麼修,這是一個頌;對於善知識,我們怎麼對待,這是一個頌;對於如來我們怎麼恭敬,這個是一個頌;這個四個頌,都是講接人之道,這是接人之道。應物之道,也是兩個頌,那麼住持正法,修習法藏是一個頌;於苦海中成功德藏,是一個頌。
這個總共六個頌,我們就可以明白怎麼去修資糧道和加行道了。
我們先看第一個頌。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那麼就是說,我願意常常地順從一切眾生的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