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吾頭 勢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離五濁 屈伸臂頃到蓮池
蓮花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好,諸位善知識,請發無上的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
今天上午我們講到了偈頌正宗分的第二分。正宗分的第一分是廣解“常隨佛學”,第二分就是廣解“恒順眾生”。我們說“常隨佛學”那個九個頌子,要學好了,要通達了,可以說,如何上求佛道啊,我們就明白了。“恒順眾生”,廣解的這個二十個頌子,明白的話呢,我們如何按照五道次第,來幫助一切眾生都圓成佛道呢,我們也能通達。
那麼上午講到了大乘的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在《行願品》裏麵這個偈頌,將資糧道和加行道合為一體,有六個頌;大乘的見道有一個頌;大乘的修道分為四個部分,成就多聞及廣辯是三個頌,成就解脫及威力兩個頌,第三是嚴淨諸佛國土一個頌,親近一切如來一個頌,這是五道的修道。
“恒順眾生”裏麵將資糧道、加行道並為一起;然後見道是第二;然後修道第三。然後無學道就有五個頌,第一個頌是內體大行,十二力具足;第二是外行用海,內在已經成就了十二力,那麼外在它的妙用呢,就是八大成就;最後就是總結一個頌,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所以“恒順眾生”這個偈頌,是由“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一直到“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總共二十個偈頌,都是講“恒順眾生”。
那我們先學大乘資糧道、加行道的六個頌,“恒順眾生”這個願中,首先是對於有情這個頌。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我發願,常常順從一切眾生的願心,無條件地為眾生服務,盡未來際,無有窮盡,這個是精進利他。不疲不厭呐。這是接引入的總道,同時也是成佛的大方便,自身精進恒常修習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十大願王無缺,而又能夠成彼利行同事之功,也就是說以利行同事攝幫助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對於修普賢行願法門的人——
所有與我同行者 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 一切行願同修學
這個偈頌,是願我們常得善友提攜。不論你走到什麼地方,所有跟我一樣,修普賢十大願王的人,大家都能夠聚集在一起來,所以說“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那我們普賢這個境界是浩瀚無邊的盡虛空、遍法界的。
我們凡夫今天的集會,都隻是在地球上麵的不同地點,今天在這裏,明天在那裏,總在這個地球上。那如果修學普賢行願法門成就以後呢,他就是以十方法界為家,以宇宙為家。我們今天現在大家都學普賢行願法門,我們今天在方廣寺裏麵聚會,共修普賢行願。下一次,所有與我同修普賢行的人,我們可以到他方佛世界聚會,大家都成就的話。比方說,我們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聚會呢,同修普賢行。“於一切處同集會”,一切處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淨土,我們都能夠聚會,同修普賢行。乃至於再下一次呢,我們可以去到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的淨土聚會,這個是講同行,大家能夠互相提攜,能夠共修。
後麵的兩句呢,就是講大家六和。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大家都是同參道友,大家在一切的法會之中,集會的時候呢,身、語、意業都相同,修學佛法,知見行願都一致。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都非常和諧。所以,“一切行願同修學”,大家的知見行願一致,所以見麵,就感到格外的親切高興,這個是與我同行者。
大家能夠共修呢,功德就能增上。我們自己一個人修行,今天念一萬句阿彌陀佛,那隻有一萬句的功德。我們十個人修行,每個人念一萬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得到十萬句阿彌陀佛聖號的功德。同行同修。
底下是第三,對於善知識。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
我們在由學佛到成佛的過程之中,都離不開善知識。善知識,為我開示普賢行願。“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並且希望常能跟隨善知識修學,能跟善知識在一起;並且善知識見到我生歡喜心,不要討厭我,如果對你有反感了,見麵也沒有什麼用啊。所以憨山大師《費閑歌》上說,“修心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也徒然。”所以我們要修學普賢行呢,希望能夠常遇善知識。
這是對於有情,對於同行,和對於善知識,我們的接人之道。
第四是對於如來。
願常麵見諸如來 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厭
我們希望能夠經常地麵見如來,能夠常見圍繞在諸佛身邊的一切諸大菩薩、諸大阿羅漢,所以“願常麵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並且能夠在無量的諸佛麵前,都能夠廣修供養,盡未來際無疲厭,這個時空都非常廣大。能夠麵見諸佛,常見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啦,佛是一切世間的智慧明燈。“佛出世時我沉淪,今我出生佛滅度,懺悔此生業障重,不見如來金色身。”所以我們要懺悔宿世的業。那麼現在要能夠對於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如來都發願,“願常麵見諸如來”,這樣子地來發願,與諸如來結下一個深厚的法緣。
那麼我們還有一重意思呢,是從法性上來講,我們修學普賢行,“恒順眾生”,用佛法的智慧,泯滅對眾生外相的分別,見到眾生的本性,都是平等一味的;泯滅煩惱妄想,保持顯發自己樂明無念的真心,這個也是常見如來。我們能夠常見佛和聖眾呢,就猶如熏香,猶如在那個賣香的鋪子站久了,自然“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自然身有香氣,那麼久久地親近,能夠成就無量的功德利益。這是大乘資糧道、加行道的接人之法,待人之法。
應物之方,是兩個方麵。
第一個是住持正法,修習法藏。
願持諸佛微妙法 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 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們願能夠永遠地受持、弘揚諸佛的甚深微妙解脫法,宏宣菩提正道,圓滿普賢菩薩的無垢大行願法門,而能常常精進地修習,並且盡未來際不疲厭、不間斷。那麼從自利上來說呢,是能夠依止善知識,能夠聽聞正法,然後正思維,隨法行道。對於斷惑證真的修行道路上麵,應該知道的法相、義相、證相,都能夠“次第善巧,恒常精進,掇持有方”,這是從自利角度說的。
從利他來說,能夠以此法門來勸導教化,光揚覺道,顯說正法,這是“光顯一切菩提行”。然後引導一切眾生,趣入菩薩的修行次第,來修習普賢行願法門,“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際無疲厭。”所以說我們自修和教化眾生,都能究竟,都能夠深入到無我清淨的普賢之道,盡未來際恒常如是,盡未來際修習。
第二是在苦海之中成功德藏,也是一個偈頌。
我於一切諸有中 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 獲諸無盡功德藏
我願在一切諸有,三界九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那九有呢,事實上還是三界,不過是開合不同。
九有,就是五趣雜居地有,事實上,它就包括了包括了整個的欲界。那麼說五趣呢,是沒有單獨地列修羅,把修羅散入到天中修羅、人中修羅、畜中修羅、鬼中修羅,散入到諸趣之中。還有包括了色界和無色界,舍念清淨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這個樣子呢,就是四有;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個也是無色界的四有,所以合成九有。乃至於更進一步把它細分呢,就可以開為二十五有,種種。
就是我在這一切的三界九有之中,“所修福智恒無盡”,修習自利利他的福德智慧。那麼修福呢,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這個四種行願;修智慧呢,就是“常隨佛學”。我們要“常隨佛學”,內心要能夠“隨喜功德”,外緣要能夠“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這樣子地來修智慧,所以,“所修福智恒無盡”,恒久精進不息地去修行。
後麵的兩句,“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能夠依靠禪定力,生起一切通智的根本,能夠次第成就無上的功德藏,那麼這個是依靠定而成就功德藏;依靠慧成就功德藏呢,就是般若,是斷惑證真、成佛之佛母。以此為因,能夠出生利他的方便,能夠成就自我的解脫,乃至於無盡的功德法藏,都是依般若而得成就,這是“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那為什麼要在苦海之中,在這個一切的諸有之中,來修福德和智慧呢?來獲功德藏呢?是因為要在這個苦海之中,一切諸有之中,能夠策發精進,成就迅速;在這個苦海之中,能夠對眾生生起無盡的悲心。然後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智慧花果。
“無盡功德藏”,《華嚴經 十無盡藏品》,上麵有說到十無盡功德藏:第一是信,第二是戒無盡功德藏,第三是施無盡功德藏,第四是聞,第五是慚,第六是愧,第七是智,第八是念,第九是持,第十是辯。
事實上,這個與我們阿底峽尊者所說的七聖財,前麵的七種呢,都差不多,後麵的加了一個念、持、辯。所以說,“信戒施聞有慚愧,智念持辯無盡藏”,這個兩句就可以把十無盡功德藏,歸納起來。事實上如果要展開來講,華嚴的《十無盡藏品》呢,要說很久時間,大家有時間的話,有根器的話,應該好好地聞思。
那麼這樣的話呢,我們就對於“恒順眾生”,這裏麵的接人之道、應物之方,六個頌都講說圓滿了。這個也就是對於資糧道、加行道,講說圓滿了。
這樣子地修的話,一定能夠迅速地開悟見道,所以也就能夠進入到大乘的見道,見道位的修習。打個比方來說,資糧道位,就好像是參加比賽,要得到這個參加競賽的資格。加行道,就是比賽之前,先做一下熱身運動,考的成績更好一點。那麼見道,就好像這個長跑,槍一響,然後大家都往前跑。修道就是跑的過程之中。無學道就是已經跑到了,或者你得到冠軍了。
這就是說大乘資糧道是我們得到了參加成佛的比賽的資格;加行道是加功用行;見道是開悟;修道是悟後起修,是真修;無學道呢,圓滿成就。
2.大乘見道
大乘的見道,見什麼?開悟,悟什麼?明心見性,見什麼呢?
第一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也就是見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那麼也就是說,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所以說緣起性空;實相無不相,所以說性空緣起。
第二是見利他的功德,見我執自私的過患,見平等性,能夠樹立無我的正知。
第三是見廣大佛刹無量諸佛,莫不恒演無上菩提之道行。這個是什麼?真正地體認,能夠見到佛出現於世的大事因緣,這樣子的見道。
見道位就一個頌。
一塵中有塵數刹 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 我見恒演菩提行
這個就是講大乘的見道位。
“一塵中有塵數刹”呀,這個不可思議,一粒微塵裏麵呢,它有無量無量的佛刹。事實上這個一塵,就表示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我們能夠隨舉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都能夠各各按照普賢行願法門來次第地普觀,都能夠一一含攝盡虛空、遍法界,乃至於塵刹海的無量法界的事理,都能夠含攝無餘,這個是“一塵中有塵數刹”。
“一一刹有難思佛”,一一刹有難思佛就是各各的俗諦的事上,就是指一一刹都能夠各各普具無量的覺法,也就是佛法,難可思議它的數量,所以說“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每一尊佛都有諸大菩薩和阿羅漢海會圍繞。那也就是說,我們各各的覺體之上呢,都有無量的眷屬含攝的覺體。
“我見恒演菩提行”,如是的主伴莊嚴,重重無盡的境界上,一切都是在作有言無言的教化眾生;同時相應,具足顯現,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我就修行成就無上菩提正真之道,也就是親見諸佛出世的大事因緣。
事實上呢,第一句“一塵中有塵數刹”,這個是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我們這個佛教裏麵,尤其是華嚴法門,經常會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這個好說嘛,大能夠包容小。但是芥於納須彌呢,一般人就不理解了,這個不是凡夫的境界。為什麼一顆芥菜子,能夠把須彌山都包含進去呢?
為什麼?因為不管須彌山也好,芥菜子也好,它的本體,都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外相不同,所以從本體上來說呢,可以是芥子納須彌。並且來說,在佛菩薩的那個事事無礙法界之中,也都能夠圓滿地顯現。
有一位禪師,他就有這樣子一段開示。有一個人做太守,他有一次呢,去拜訪一位禪師,他就問彈師,說:“禪師啊,芥子納須彌,怎麼理解呢?”
這個禪師給他打了一個比方,說:“太守啊,聽說你讀的書超過一萬卷,是不是?”
太守說:“是啊。”
禪師再問他:“那你那個腦袋,隻是好像一顆椰子那麼小小的,那裏麵能夠裝一萬卷書嗎?”
這個太守啞口無言。
然後也能夠明白,為什麼芥子納須彌?為什麼“一塵中有塵數刹”?這個也就說呢,我們能夠見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第二句,“一一刹有難思佛”,就是見平等性,樹立無我的正知正見。“一一刹有難思佛”,都能夠在一切的刹土,在一切的微塵,都能夠見到我們的真如自性;能夠見到一真法界;能夠見到諸法的本性;所以能夠見平等性。
第三句、四句,就是了佛的大事因緣。“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我看到的一切呢,都在演說(菩提就是覺)覺悟之法;都是在演說諸佛出現於世的大事因緣。事實上也就是說,一切的境界,無論它是有言無言,它都是在顯示諸法實相。這是見道位。
事實上,見道位也就是什麼情況?也就是說我們能夠知道,真正地體認到“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3.大乘的修道位
那麼“恒順眾生”的第三個內容呢,就是已經講到了大乘的修道位。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到了修道了。修道就有七個頌。七個頌其中第一是成就多聞及廣辯三個頌;第二成就解脫及威力兩個頌;第三是嚴淨諸佛國土一個頌;第四是親近一切如來一個頌。
成就多聞的三個頌呢。
我們看第一個是——
普盡十方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 我遍修行經劫海
這個是讚歎修道位修行的方法呀,甚深汪洋廣大如大海,所以一切呢,都是說“海”。在修道位上,你真正開悟以後起修,為什麼說他是真修呢?因為開悟以後你起修,他是不可思議的,他的空間、他的時間,都是很廣大的。
第一,他悟以後起修,他麵對的,他修的空間是什麼?是“普盡十方諸刹海”,是橫遍十方諸佛的刹土,無量無邊的刹土,好像大海裏麵的水滴一樣,這樣子浩瀚無邊的空間。
十方諸佛刹土都是修道位的修行人,他們所修行的空間,所修行的空間範圍。並且來說,在因中修道位上修的時候,是“普盡十方諸刹海”;在果地上,無學道上,他成就的時候,就是什麼?就是力量,就是“速疾周遍神通力”。我們底下會講到十二種力,十二種力怎麼來的?就在修道位上修的時候得來的。
他在修的空間很大。所以為什麼我們觀想,我們修皈依境,修上師資糧田,我們要觀想我們的身體化作無量無邊的身,到十方一切佛刹,去“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
為什麼要這樣修呢?因為第一個,積累的福慧資糧很快、很迅速;第二個呢,這個就是普賢圓滿行。能夠這樣子修的話,將來成佛呢,就得到“速疾周遍神通力”。
第二是修行的時間,是豎窮過、現、未三世的一切時間。這個時間很漫長,也是好像大海一樣,“一一毛端三世海”,修行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在果地上的成就,就是“普門遍入大乘力”。
第三是修行親近供養學習的上師、諸佛菩薩、善知識呢,也是非常多,好像大海一樣浩瀚無邊。
第四是經曆往來的國土、大眾如海。也就是說,我們在修道位上去“恒順眾生”,我們能夠往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在無量的眾生麵前去幫助他們。
所以這個兩種,加起來就是一句,就是“佛海及與國土海”。佛海是說我們親近師佛非常多,如大海。那麼國土海呢,是說我們幫助眾生也非常多,如大海。
第五就是在以上的種種都浩瀚無邊,如海汪洋的,這樣子廣大境界之中,精進地修行,“我遍修行經劫海”。精進修行呢,他經過的時間非常漫長,好像大海一樣,這樣子長的時間。大海裏麵每一滴水,作一個大劫,那麼窮盡大海的所有水,這樣子漫長的時間,稱為劫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因地上是親近師佛如海呢;果地上就會成就“智行普修功德力”。
因地上是度化眾生,那麼這個國土海呢,果地上就是“威神普覆大慈力”。
因地上是“我遍修行經劫海”,果地上就是“遍淨莊嚴勝福力”。
所以我們可見,修道位上,他的修行,成就是非常快、非常迅速。
為什麼?因為他對境呢,是非常的淵深博大。不是常人的心態,不是凡夫的心量,可以測量的啦。所以我們生起一個歡喜的心,生起一個羨慕的心。
這一個偈頌就是講,修道位上他們的修行方法,這個是已經悟後起修底下的一個頌,就是講四辯成就,四種無礙辯都能成就。
一切如來語清淨 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 一一流佛辯才海
這個是講成就四種無礙辯。我們在無盡的時空裏麵,去親近刹海諸佛,無量無邊的諸佛,然後能夠成就四種無礙辯等等,無量的利益眾生,教化眾生,“恒順眾生”的大用。
“一切如來語清淨”。如來,我們說五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個稱為如來五語,五語都清淨了。五語都清淨這個就是成就法無礙辯。如來說法都是稱性而說,稱那個清淨光明的本體而說法,所以就能夠成就法無礙辯。
“一言具眾音聲海”。度化眾生,一定要首先自己成就大覺;要成就大覺呢,一定要修聞思修三慧才能親證;要修聞思修三慧,就一定要依戒定慧三學而契入。然後成就以後,再來依自證的解脫的經曆來說法,來令眾生得解脫。所以每一句法語呢,就具有無量的義理,浩瀚無邊的義理,所以說“一言具眾音聲海”,這個是義無礙辯。
“隨諸眾生意樂音”,隨順眾生的根器和意樂,指示、開示他們的修行方法,來施設教化的言辭,來以三支五比來說法。因明三支:宗、因、喻。五比,體、相、法、業、因果。這個就不用展開說,如果展開說的話,可以從戒,可以從一切法,都用這個五比來說,這個是辭無礙辯。
還有第四種是相應無礙辯,也有些說是樂說無礙辯,就是“一一流佛辯才海”。“隨諸眾生意樂音”,跟隨眾生的意樂,來給他說法,讓他心開意解,這是辭無礙辯。“一一流佛辯才海”呢,是相應無礙辯,也可以說是樂說無礙辯。相應無礙辯,與聖意相應,與佛的本懷相應;第二是與正法相應;第三是與聞者的意樂相應。一一相應,流出同佛辯才的廣大無邊的如海無涯的法音,來教化眾生,所以說“一一流佛辯才海”。
那麼同佛的辯才,妙辯呢,我們說有七種智慧,能夠成就多聞廣辯。
第三頌是證深智力,轉妙法輪。
三世一切諸如來 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法輪 我深智力普能入
前麵的一個頌呢,是成就四種無礙辯,是利他的廣大般若,廣般若。這一頌就是自修的甚深般若。前麵是廣般若,這是深般若。這個是講自利。以此為因,就能夠成就如來妙辯內藏的功德。
“恒轉理趣妙法輪”,“理”就是法無礙辯。“趣”就是義無礙辯。“妙法輪”就是辭無礙辯和相應無礙辯。
“我深智力普能入”,就是說我以方便力、菩提力,成就甚深智力,普能契入一切如來的妙辯才,恒轉如大海一樣浩瀚無邊的妙法輪,成熟眾生。
這個是我們講大乘的修道,成就多聞和廣辯,這個三頌。
底下是成就解脫及威力的兩個頌。成就解脫和威力兩個頌呢,那麼第一個頌,是時劫自在;第二個頌是如幻解脫。
我能深入於未來 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為一念際我皆入
這個是講念劫圓融。“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在一念之間能夠含攝“三世所有一切劫”,攝長劫為短時,那麼一念三千,百界千如,這表示呢,普賢甚深行願法門是深遠廣大,事事無礙自在的。能夠證得這樣子深廣圓通的念智,而作佛事,就能夠解除對於長劫修行的怖畏和退屈。我們已經知道念劫圓融了,所以無論多長的時間,我們都不會怖畏。
我於一念見三世 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脫及威力
這個是成就如幻解脫和威力,這個是成就如幻三摩地。“佛境”呢,佛陀的境界呀,就是如幻緣起與如空解脫。如《大般若經》上所講的,以如幻十喻三昧及如空三三昧,來證得真如,出生種種的神變威力,經上所說的十八種神通。“如幻解脫及威力”,這個威力,就是十八種神通,神變威力。神變威力從哪裏來?都是從如幻和解脫而來,能夠入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成就如幻三摩地,如幻解脫和種種的威力,所以如幻如空。要體悟這個真空妙有,如幻的緣起,不離如空的解脫;如空的解脫,又再透過如幻的緣起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