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講(2 / 3)

大乘的修道呢,第三是嚴淨諸佛國土,有一個頌。

於一毛端極微中 出現三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 我皆深入而嚴淨

在一個毛孔裏麵會出現佛的世界。“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刹”,並且出現怎麼樣?出現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莊嚴刹土。這個是華嚴不思議境界啊,為什麼?就是我們前麵講的那個“芥子納須彌”。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這樣子呢,我以普賢行願力的緣故,我都願意到十方塵刹的諸佛國土,十方塵刹每一粒微塵裏麵,每一個毫毛的尖端,都有無量的諸佛刹土,我都願意深入進去,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嚴淨”,而莊嚴國土,而淨化眾生呐。利樂有情教化眾生,這個是大乘的修道,是大乘已經開悟以後修行的人,他們的修行境界。他們如何去莊嚴國土,如何去利樂有情呢?是這樣子的。這個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欣慕,生欣喜心,羨慕。

大乘修道的第四部分,就是親近一切如來。

所有未來照世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詣而親近

“所有未來照世燈”。照世燈就是指佛陀,他們所說的佛法,是我們眾生生命的燈塔,能夠為迷途的人,指引生命的航向,走向解脫。

成佛以後呢,要為眾生說法,所以“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所有未來的如來,將成佛的如來,他們示現成佛道,示現轉法輪,覺悟一切群有,一切三界九有的一切眾生。乃至於說佛法究竟圓滿了,還要示現涅槃。示現涅槃之前,我都能夠勸佛莫入涅槃,我都能夠以如幻三摩地,到一切如來麵前“往詣而親近”,而親近諸佛,學習佛陀的悲心願力。

這樣的行持,是大乘修道的菩薩,他們的修行方法,能夠降伏自心隱微的我慢。很微細的我慢都能降伏;能夠隨喜他方諸佛的廣大殊勝的功德;能夠增益己所不能;能夠學習彼佛的方便善巧,是修道之中最極重要究竟的行門,修行方法。

那麼到此地,就修道位講說圓滿了。

4.大乘無學道

接下來是大乘無學道,有兩個部分,有五個頌。

第一個頌是內體大行十二力具足三個頌。

首先是自在果力八種。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 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積集菩提力

第一種“速疾周遍神通力”,就是利生的空間很廣大,能夠迅速地周遍十方佛世界,這樣子的大神通力呢,是無學道上已經成就了他們的力量,有這種力用,去度眾生。那麼在因中呢,就是大乘修道位上的“普盡十方諸刹海”。

第二種力量,是“普門遍入大乘力”,能夠以種種的身、語,教化自在的力量,稱為“普門遍入大乘力”。修道位上呢,就是指修行的時間豎窮三世,“一一毛端三世海”,在果上就是“普門遍入大乘力”。

第三是“智行普修功德力”,就是方便智,方便智慧自在;因中就是親近師佛如海,佛海。

第四種力是“威神普覆大慈力”,就是六度行隨欲自在,能夠以威神力普覆九界一切眾生,幫助他們成就。因中就是經曆往來,國土大眾如海,“佛海及與國土海”。

第五種就是“遍淨莊嚴勝福力”,能夠普遍的清淨莊嚴佛淨土。這樣的自在呢,是因為因中“我遍修行經劫海”而成就的。

第六種是“無著無依智慧力”,是根本智的自在。

第七種呢,是“定慧方便威神力”,是發起的根本自在。

第八種是“普能積集菩提力”,是總一切功德自在。

這是八大自在力,這是無學道上八大自在力,那麼八大自在力是怎麼來的呢?是怎麼成就的呢?他們都要依靠底下的這個四種力作為因素。

清淨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第一種“清淨一切善業力”。一切的善業,有三類:第一類是世間的十善業;第二類是出世間的無漏的戒定慧三學;第三是菩薩的利他行,六度四攝。這個三類就是指一切善業了。

一切善業,如何去“清淨一切善業力”呢?就是在這個善業上麵,不讓這個善業上麵,不讓它產生微小微小的我執、法執這個垢,這個汙垢呢,都能夠清淨它,都不會讓它產生,所以這個是“清淨一切善業力”。能夠三輪體空地來修一切善法,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是第一種。

第二種是“摧滅一切煩惱力”,那麼我們能夠清淨善業,它的方便是什麼?它的方便就是首先要能夠摧滅一切的煩惱。摧滅煩惱呢,如何去摧滅呢?我們能夠時時保持覺照,保持觀照。要起觀照呢,那麼這個貪、瞋、邪見,這些煩惱相呢,就能夠照空。照空妄念成真念,當下就顯發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所以這樣地如法觀照,就稱為擇滅無為,依法而擇滅,擇滅無為。也是我們慧行刻意,以慧行來人道、來修行,這個就是指“摧滅一切煩惱力”,它的根本法則。

第三種“降伏一切諸魔力,”那麼煩惱它的生起,很多也是因為外在的魔境界而產生的。所以能夠降伏魔境,那麼就可以惑業冰消,就可以舉體清淨。如何去降伏諸魔呢?如何產生這個降伏一切諸魔力呢?方法有兩種——

第一個是覺觀。怎麼覺觀?知妄本空,知真本有。能夠保持覺觀,知道它妄本空。所以我觀照一起呢,妄念就消融了,真心就顯露了,所以妄本空,真本有,這個很關鍵。

第二是明理。要能夠明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體即空。

白居易是唐朝的一位詩人,然後他學佛,對於禪,對於淨土,他都有下過功夫。他作過一首詩,叫做《僧院花》,“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那我們的這個本體,意思就是說,告訴我們的本體是妙有真空的。妙有,所以能夠生一切萬法,能夠具足萬法。所以它這個,我們說空,真空是指性體,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不是空無所有,所以它能夠顯現一切事物,山河大地都是它所顯現出來的。所以一切外境的色相種種不同,都是我們真心的顯露,都是我們真心之所成就。

而另一個方麵來說,真心是無形無相的,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要由事相來反映,來顯現,所以要不著相,不離相,所以這樣子可以明白“欲悟色空為佛事”,可以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四是“圓滿普賢諸行力”。因為已經通過了修學普賢行,我們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我自己。為什麼?我的真心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要以這個真心來修,那麼我們就是要以盡虛空遍法界來修。所以說普賢菩薩的法門,就是告訴我們,圓滿地以真本,以真心來修。

而且因為說我們已經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自己,所以就能夠轉人為我。要知道呢,利人就是利我,損人就是損我,所以能夠深入忘我地作平等觀,去廣修福慧資糧,能夠起大圓鏡智的觀照,能夠見行相資。見行相資也就是說,行持廣大,見解高遠,勝進無難,成就就很快,所以就稱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

那麼前麵的八種力,前麵的那個八種力量是自在果力。後麵這一頌的四種力呢,是修持對治障礙的方法。也就是說,前麵的這個八種力,要依靠後麵的這個四種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依靠這個四力來成就。這個是一種傳承的解說。

還有一種,華嚴宗(賢首宗)就認為,這個總共十二種力,前麵的九種力量,是佛的業用功德;後麵的三種力,是總結從因得果,後麵的三力是因果關係。也就是說,要由摧滅一切煩惱、降伏一切諸魔為因,才能圓滿普賢的無上諸行力,才能圓成佛道。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他就說,他很重視這個我們剛剛學的這個偈子。他說《普賢行願品》的所有的願,都可以包含在這個四句話裏麵,都可以含攝在這個“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這個四句,就可以把整個的普賢行願都包含在裏麵。

所以法王他在朝禮印度金剛座的時候,繞那個正覺塔,無上正等正覺大覺塔,繞塔發願的時候,主要的就是念這個四句。所以我們也可以在朝禮聖地,朝禮寺院,或者拜見大德的時候,如果有時間能夠念《普賢行願品》去發願,當然是最好了,如果沒有時間的話,你就念這個四句,也就可以包含了,“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如意寶他在四年的傳法裏麵,他講四年就是講這個四句話,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年是講善惡因果如理取舍,講《百業經》。那這個就是什麼?就是“清淨一切善業力。”

第二年講《入菩薩行》,就是什麼?就是“摧滅一切煩惱力,”以菩提心來摧滅一切煩惱,來成就福慧二資糧。

第三年就是講《大幻化網》,《大幻化網》這個法,這個就是“降伏一切諸魔力”。

第四年就傳《上師心滴》,《上師心滴》大圓滿法。事實上,就可以用“圓滿普賢諸行力”來歸納、來概括。我們就不展開說了。

“普能嚴淨諸刹海,”從這裏開始,就是指無學,無學道位,它的外行用海八大成就,外行力用。內在已經有了自在之力,十二力成就了,所以外在它就有八種作用,八大成就。因為作用深廣難測,所以就用海來比喻。

底下的這個兩個偈頌,就是無學道位上麵,外行用海的八大成就。

普能嚴淨諸刹海 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

第一是“普能嚴淨諸刹海。”以此功德力,能夠清淨莊嚴諸佛刹土,這是普能嚴淨諸刹海。

第二是“解脫一切眾生海。”能夠接引一切眾生,讓他們走向解脫。

第三是“善能分別諸法海。”能夠為眾生分別,暢佛本懷的,演說諸法的性、相,演說法性,法相,“善能分別諸法海”。

第四種成就就是“能甚深入智慧海。”引導眾生修行,能夠證得甚深的般若之道,能夠成就如幻的緣起和如空的解脫。

第五是“普能清淨諸行海。”就是能夠清淨一切自證,利他。在自證上來說的這些行持,如果有微細的垢,微細的執著,微細的人我執,法我執,都能夠清淨它。在利他行度眾生上,有微細的塵垢,也都能夠清淨它,所以說“普能清淨諸行海”。

第六是“圓滿一切諸願海。”能夠圓滿從初發心到最後成就,以宿命隨念智通,就是宿命通,能夠依靠宿命通,所以能夠了知前後所發的自利利他的願力,各各悉皆成就。“圓滿一切諸願海”,無量劫來修行的,所有所發的所有願力,皆得圓滿,皆得成就。

第七是“親近供養諸佛海。”佛是以佛為師的,是常隨佛學才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是未來佛,也要向已成之佛學習,以佛為師。所以最後在大覺成佛的時候,成佛之際,一切佛都是他在成佛之際呢,一刹那之間能夠得到十方諸佛,一時灌頂加持成就,然後佛佛功德智能具足無缺,所以說成佛以後,還要親近供養諸佛。

並且第八就是“修行無倦經劫海。”為了報佛恩,能夠時時親近刹海微塵數的諸佛。從最初發心到最後圓成佛道,都能夠精進地深修廣大的普賢行,雖然經過劫海漫長的時間,都能夠不疲不厭,不間斷。這個是講成佛以後的外形力用,就是八大成就。

這個是講無學道位的果地上的境界。但是我們凡夫呢,也可以說淺一點,說凡夫的修行,仿效的方向,說淺一點也是可以的。我們在因地上麵,仿效佛菩薩。

那麼第一個,“普能嚴淨諸刹海”,就是我願修行種種的善行,像佛菩薩一樣地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第二是“解脫一切眾生海。”我願幫助一切的眾生,從煩惱痛苦之海中解脫出來,這個是解脫一切眾生海。

第三是“善能分別諸法海。”我發願常時親近善知識說法,聽善知識開示佛法,然後如理思維,並且願我善能分別諸法,法性,法相之海。

第四是“能甚深入智慧海。”願意呢,我發願依聞思經教,能夠樹立正見,能夠開發無漏的智慧。

第五是“普能清淨諸行海。”能夠依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來修行,在無漏智慧的引導之下,使自己的人格和心靈都達到清淨。

第六是“圓滿一切諸願海”我發願,希望我無量劫來所發的一切願力,包括現在所學的普賢行願,我都隨喜,我都如是發願。最後,這一切願都能夠圓滿實現。

第七,“親近供養諸佛海。”願我能夠常時親近供養諸佛,願我內心能夠常持正念,那麼也就是念念佛出世。

第八,“修行無倦經劫海。”願我不論生在什麼地方,都能夠遇到諸佛菩薩,遇到善知識,我永遠都跟隨他們修行。盡管時間很漫長,要經過劫海,大海裏麵每一滴水,都作一個大劫,盡大海所有水滴,這個樣漫長的時劫之海去修行,都沒有一點點厭倦之心,我都不疲不厭,精進不息,“修行無倦經劫海”。

所以對於凡夫來說,如果能夠這樣子地去修,也是可以的。這個是比較淺地說,困地上麵我們仿效佛菩薩,也可以修這個八種海,八種力用成就。

5.總結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恒順眾生的第五個內容,就是作總結了,總結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 以普賢行悟菩提

最初的兩句,就是“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那麼就是說,以諸佛各各差別的最勝菩提誓願,來作為我自己自修的願力,這是“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那麼“我皆供養圓滿修,”我都供養三世一切如來,並且按照他們的菩提行願去修行,功圓果滿,就佛道究竟。因為因果一如,因如此,果也如此。如是因,如是果。

第四句“以普賢行悟菩提。”也就是說,諸佛各各差別的誓願之海,這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行願之海,能夠攝盡無遺,能夠包含十方無量諸佛的所有願力,都可以圓滿的包含在其中。

所以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就等於念了十方一切諸佛的發願文。所以我們修普賢的行願,就是圓修諸佛的願力,就是與諸佛所發的哲願無二無別。所以果地上麵,我們所證得的無上菩提,也就等同於諸佛菩提,所以稱為佛佛道同。

一切諸佛,雖然看起來願力不同,但是他們的內容都可以含攝在普賢大願裏麵。也可以說,三世如來都是以普賢行願成大覺,成佛道,所以普賢行願是修行的總歸宿。普賢行願法門,是等覺位的菩薩要成佛的關鍵,所以“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那麼三世如來,他們的菩提誓願,都含攝在普賢行裏麵,所以我圓滿地修三世如來的願海,也就是同時在圓滿地修普賢行願海。以普賢的廣大行願來覺悟成就無上菩提。

到此地,我們就基本上把恒順眾生講圓滿了。所以事實上,我們今天講一天,就是講兩句話,“常隨佛學”,“恒順眾生”,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普皆回向

正宗分的第三科,就是詳細地解說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有十一個頌,那麼十一個頌,它分為現前的回向和後時的回向。現前回向有三個頌,尊高智行,自他清淨無染和觀摩證入之師表。後時回向分為四類:修往生資糧回向兩個頌;解脫死有成熟法身兩個頌;解脫中有成熟報身兩個頌;解脫生有成熟化身也是兩個頌。

我們先看現前回向這個三個頌。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 願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來有長子,”長子在家庭裏麵,他的地位就特別重要。以前那個我們說皇帝愛長子,長子就是太子,繼承皇帝位的,王位傳給這個長子。那同樣的,普賢菩薩他也是最有資格繼承如來家業,荷擔如來家業。為什麼?因為普賢菩薩,他宏宣正法,嚴淨佛土,救拔萬類有情,上體佛心,下行教化,十大願王圓滿的具足,都是在做這些佛行的事業,所以能夠代佛宣勞,教化眾生,所以稱為長子,“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行遍法界就稱為普;位鄰極聖就稱為賢。所以普賢行願法門都是非常廣大,一一法門,一一修法,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稱為普;並且稱性起修,稱為賢。

我們說淺一點,就是說,我們對人人都慈悲,這個稱為普;我們做事事都善巧,稱為賢。為什麼對人人都慈悲?因為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為什麼事事都善巧呢?因為有智慧,知道能夠無住、無念、無相去做,所以每一件事情都很善巧。在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境界裏麵,都能夠覺悟菩提,而不會執著,而不會染汙,就能夠如蓮花不著水,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彼名號曰普賢尊”。

底下的兩句——

我今回向諸善根 願諸智行悉同彼

我回向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願使未來我的智慧,我的願行,都完全跟普賢菩薩相同,所以願諸智行悉同普賢菩薩。事實上,我們任何人能夠依普賢行願法門去修行,去自利利他,就是如來的長子,能夠引導後來的學人。所以我們要發願,作如來長子,那就是要修普賢行願法門。

現前回向的第二個內容,那就是自他清淨無染。

願身口意恒清淨 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

願我的身語意業,三業恒清淨,沒有一絲一毫的染汙。同時,也祝願十方一切世界清淨莊嚴,“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我願與普賢菩薩一樣,永遠去做恒順眾生的事業。前麵的那個偈子,是講尊高的智行;這裏麵呢,就是講這個智行的清淨的體,本體。智行一定要能夠三業恒清淨,萬行潔白,住處清淨,所以如是智慧號普賢。普賢是法界的智慧之相,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廣大智慧之相。普賢菩薩代表廣大智慧,文殊菩薩代表甚深智慧,是法界廣大智慧之相。並非單單是指有形象的普賢菩薩,所以經上說:“普賢真身遍法界,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所以我們要能夠發願,成就了義的普賢智慧身。現前回向的第三類,就是觀摩證入之師。

我為遍淨普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 未來際劫恒無倦

“普賢行”,用“遍淨”兩個字來概括。“遍”就是行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能夠遍供諸佛,遍施眾生,這個是遍。“淨”就是自體潔白無垢。就比喻本體不受染汙,沒有一絲一毫的塵垢,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我執、法我執,稱為“淨”。

“文殊師利諸大願”就是成就一切上中下根的一切眾生,都能夠幫助他們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來,這個是文殊菩薩十大願的根本。有一本經叫做《千臂千缽文殊師利大教王經》,講到文殊菩薩的十種願,十大願。“文殊師利諸大願”,那麼也就是,啟發眾生發菩提心。乃至於佛陀說,一切如來都是因文殊菩薩的教誨,而發菩提心。

那麼佛陀說,“猶如世間小兒,皆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他也是因為文殊菩薩教化、引導而發菩提心的。

無量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做一個小孩子。那文殊師利菩薩就拿著一缽蜜,這個蜂蜜,這小孩子就很想吃。很想吃呢,文殊菩薩就善巧方便引導他了,就說,“你這樣好了,你看,那裏有那麼多法師,你拿這一缽蜜去供養他們。”

小孩子拿起這缽蜜,就遍供一切的法師。但是這個缽裏麵的蜜,一點都沒有減少,然後小孩子就想自己要吃了。

文殊菩薩就善巧方便引導他說:“等一下,你先跟我念一段話,念三遍,你再來,我就給你吃了。”

念什麼呢?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乃至權乘,聲聞緣覺,唯因發最上心,發最上願,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樣子的,跟著念了三次,就發起菩提心來。這是文殊師利的願力,幫一切的眾生發菩提心。

同時還有一個意思在裏麵是什麼?文殊師利代表智慧第一,菩提心

是利他心,成佛心。要利他,要成佛,都需要有智慧。而且來說,這個菩提心很巧妙,你要真發菩提心,無我利他,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你不需要斷我執,我執自然斷掉了;你不需要斷法執,法執自然斷掉了;你不需要斷煩惱,煩惱自然就滅盡了;所以菩提心甚深微妙。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我願學習普賢所修的種種功德,種種行願,以及文殊師利菩薩的大誓願。並且一直學習到盡未來際劫的時間,沒有一點點的厭倦心,那麼我也能圓滿他們的度眾事業,這個是觀摩證入之師。

我們現前回向,我們以普賢菩薩,以文殊師利菩薩作為老師,作為榜樣。

後時回向就包括了四類,四類也包括了,就是說這個《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不可思議,能夠在過現未都救度我們,在生有、中有、死有都能夠幫助我們。這個後時回向有四類。

第一類是修往生資糧回向,往生的資糧有六種力。往生其實並不難,難就難在資糧可能還沒有俱備,如果資糧俱備呢,決定是隨願往生,一定往生。

六種力是哪六種力?就是我們這個偈頌上麵的,前麵的,這個後時回向第一種修往生資糧回向的兩個偈頌。

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這個兩個偈頌,就是修往生資糧回向,後時回向的修往生資糧回向,裏麵六種力都包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