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合唱概述(2 / 3)

中國的合唱藝術是在近現代的政治鬥爭、生產鬥爭、社會生活所形成的文化基礎和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回顧我國合唱藝術發展一百年的進程,正處於中國近現代史上政治鬥爭、社會變革最激烈的時期。作為同中國人民政治生活聯係密切的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正是這種社會政治變革的一種反映。

隨著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的湧入,及海外留學人員的歸來把原本屬於西方的合唱藝術帶到了中國。當時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創辦“新學堂”、開設“樂歌”課,但沒有自己的作品,是利用外來的音樂填上新的歌詞進行演唱。李叔同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它不僅大量編寫了二部、三部、四部合唱,還自己作詞作曲創作了我國第一部多聲部合唱作品《春遊》,這首合唱曲以其旋律的優美、曲調與歌詞結合得貼切以及合唱效果的清晰豐滿,至今還不失為一首優秀的青少年合唱曲。“五四”運動以後,以蕭友梅、趙元任為代表的作曲家寫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尤其趙元任的《海韻》(徐誌摩詞)是這階段最重要的一首大型聲樂作品。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參照18世紀敘事性大型合唱曲的結構特點,運用多種合唱形式,將這首多段體的敘事長詩給予確切、生動的音樂刻畫。這部作品的音樂不僅寫得優美動聽、形象鮮明,而且在旋律寫作及多聲部配置上已開始表現出對中國民族風格的刻意追求,成為中國合唱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進入30年代後,隨著上海國立音專等專業音樂院校的建立,和隨後的抗日救亡運動的爆發,湧現出新一代傑出的音樂家及其大量的優秀作品。如黃自的《抗敵歌》、《旗正飄飄》;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賀綠汀的《墾春泥》、《遊擊隊之歌》;夏之秋的《歌八百壯士》;江定仙的《為了祖國的緣故》、《春晚》等。隨著合唱活動的普遍開展和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大型聲樂體裁的創作。如黃自在1932年創作的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韋翰章作詞);冼星海在1939年創作的我國第一部具有宏偉氣魄的史詩性的“康塔塔”—《黃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詞);40年代陳田鶴的清唱劇《河梁話別》(盧前作詞);馬思聰的“康塔塔”—《民主》、《祖國》、《春天》三部大合唱。其中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最為著名,其達到的藝術成就享譽國內外,並對以後的大型合唱作品的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合唱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全國各專業團體相繼成立了專業合唱團,這極大地激起了新一代作曲家們對合唱的創作情緒,寫出了許多具有時代風貌、又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新作品的不斷湧現豐富了合唱舞台,專業合唱團的演出帶動了業餘合唱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全國性的合唱節的舉辦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合唱水平的快速提高,很多合唱團相繼在國際各類合唱比賽中獲大獎引起了世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