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指揮的案頭工作(2 / 3)

1.閱讀總譜

閱讀總譜分橫向和縱向兩方麵來進行。

a.橫向

混聲合唱一般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個聲部組成。即使分出六個聲部或八個聲部,也是以這四個聲部為基礎的各個聲部內部的細分。因此,指揮首先唱會每個聲部的旋律,其次借助鋼琴或其他鍵盤樂器彈三部唱一部(男高音聲部有時借用高音譜表記譜,此時應降低八度演唱或彈奏)。通過橫向閱讀了解各聲部的色彩、氣口及旋律線的起伏。

b.縱向

通過縱向閱讀了解作品的和聲結構和複調作品中各聲部間的旋律交錯關係,從而製定出指揮譜和相應的指揮動作(也可以在總譜中各聲部間的進、出處用小箭頭來標記,以便準確地提示)。在合唱表現過程中指揮既不能隻唱某一條旋律,也不能隻指揮某一聲部,指揮好比是戰場上的總指揮(統帥)要掌握全局,重點提示。因此,指揮譜的旋律跟任何一個聲部不完全一致。以《阿拉木汗》為例,其指揮譜如下:

新疆民歌《阿拉木汗》

若按此譜指揮這首作品定會得到層次分明、有條不紊的圓滿效果,否則就會出現混亂。所以無論指揮什麼樣的作品,都要按相應的指揮譜來指揮,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2.分析作品

通過閱讀總譜指揮對作品有了全麵地了解,在這基礎上指揮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認真仔細的分析和研究,並製定出排練計劃。往往一個指揮的藝術修養和業務水平就體現在這一環節上,這是一部作品能否獲得良好效果的關鍵環節。分析作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a.分析曲式和組織結構。任何一部作品都有按照一定的曲式結構而創作的,通過分析弄清作品的曲式結構,了解各段落的性格特點,設計整體布局,采用恰當的對比表現手段。

分析組織結構主要包括分析和聲結構和色彩特點、聲部與聲部之間的關係,找出主旋律和副旋律聲部以及背景聲部,並合理的處理安排聲部間的關係色調。

b.分析速度和力度。德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瓦格納(1813~1883)在《指揮家的藝術》一書中寫道:“指揮家的全部責任就是要指揮出每一個作品的準確速度。”可見速度在音樂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的確一部作品如果改變其速度將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意境和形象。力度好比是美味菜肴的調料,決定音樂的味道,合理的力度分配能夠使音樂形象更加生動、更加感人。因此,在音樂作品的力度處理中,設計力度對比和速度對比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c.分析音樂風格

作曲家的創作靈感來自民族民間音樂,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帶有強烈的民族音樂風格和特征。這一點從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格裏格、李斯特、德沃夏克、肖邦、比才等這些偉大的作曲家們的音樂作品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的創作和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有著深刻的聯係,他們的作品有些是概括地體現民族音樂語言某些特點,有些作品則與具體的民族民間音調保持著密切的聯係。我國的音樂作品也是如此,像聶耳、冼星海、賀綠汀、施光南、雷振邦等著名作曲家們的音樂作品中都充滿了鮮明的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色。因此,每當排練一部新的作品時必須對作品的風格特點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準確地把握和塑造音樂形象。

d.分析歌詞

歌詞是聲樂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聲樂藝術在表現音樂形象時,除了以準確、優美、動聽的聲音感動聽眾外,還必須將歌詞正確而清晰地傳達給聽眾,幫助聽眾更好的欣賞和理解作品所帶來的思想感情和藝術形象。這就要求指揮了解語言的規律和特征,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規律,這對於準確的表達歌詞、合理的安排色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不僅音樂有輕重強弱、邏輯重音,同樣歌詞也有合轍押韻、陰平陽去。好的作品當然是音樂的邏輯重音和歌詞的邏輯重音相吻合,但也有相互矛盾的情況,這時要根據作品的需要來進行合理的安排。我國又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其表達方式各不相同,所以說指揮還應該是語言大師,對各地方言和不同語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才能從容地駕馭各種作品。

作品分析實例——《阿拉木汗》,這是一首由作曲家謝功成根據新疆維吾爾族民歌改編的混聲四部合唱。歌曲可分為ABA’三個部分。歌曲在注意到聲部間縱向和聲配置的同時,也調動了聲部間橫向的繁簡補充和複調手法的運用,和聲結構簡練、色彩明快、節奏密集,富有民族特色,既保持了原民族活潑熱烈情緒的同時,又充分發揮了合唱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