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指揮的案頭工作(3 / 3)

A段以問答的形式出現,以男聲部為主旋律,女生以簡潔短促的樂句給主旋律以巧妙的填充,活潑風趣。

B段頻繁運用切分節奏,在原民歌曲調的上方配出女生具有歌唱性的曲調,形成複調效果,給人以伴隨手鼓而舞的輕快感。要注意:很多人誤認為主旋律在女高音聲部,這是一種錯覺,這裏的主旋律仍然在男聲部上。因此,在色調的安排上男聲部略強與女高音聲部。

C段是A段的變化重複,運用男女聲部的曲調模仿手法造成旋律的此起彼伏,把歡樂的歌舞場麵推向了高潮。整首作品帶有鮮明的維吾爾族音樂的風格特點,節奏密集且一字一音,在咬字吐字上幹淨利索,要有彈性,速度不要過快,大約每分鍾96拍。

四、設計指揮動作

指揮在排練或演出過程當中,是通過各種手勢來傳遞信息、暗示演員該如何去表演。從這個意義上說,指揮是一門表演藝術。指揮的動作既是展示音樂的重要手段,也是指揮與演員、觀眾交流的語言。因此,指揮的動作不僅要準確,而且要優美。這就需要指揮在排練和演出之前,對每一部作品都要進行合理的動作設計,這也是案頭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1.設計擊拍圖式

在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作品都按照其拍號來擊拍,如《歌唱祖國》、《畢業歌》是2/4拍,每小節擊拍兩次,選用二拍子圖式;《在銀色的月光下》、《大海啊,故鄉》是3/4拍,每小節擊拍三次,選用三拍子圖式;《半個月亮爬上來》、《飛來的花瓣》是4/4拍,每小節擊拍四次,選用四拍子圖式。但也有些曲目其中的片斷,如果按照拍號進行擊拍,就會顯得頻率過快或過慢,指揮者和演唱者都覺得不舒服,這就需要改變每小節的擊拍數目。如:聶耳的《大路歌》是一首2/4拍的歌曲,速度很慢,且需要表現出一定的力度,如果按原來的圖式,每小節擊兩次便顯得軟弱、無力,不適應音樂的需要。如果改用每小節擊拍四次即二拍子的分拍打法,不但可以解決這個矛盾,還可以使音樂形象更生動。再如《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首6/8、9/8拍子的歌曲,速度較快,如果按原來的拍子每小節擊六拍或九拍,就會顯得頻率太快,過於忙亂,而且層次不清,使音樂缺乏流動感。如果改用每小節二拍或三拍即六拍和九拍的合拍打法,就會顯得既連貫又流暢,不但符合了音樂的藝術表現,還給指揮減輕了負擔。另外在歌曲的某個片斷(往往是結束句)突然改變速度或需要強調某個音時,一般采用增加擊拍次數的分拍打法,使得音樂形象更加清晰、更加鮮明。

2.設計擊拍動作

這一步驟主要設計擊拍動作。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選擇剛的直線型或柔的曲線型,還是剛柔相濟的綜合型。對於抒情的中、慢速作品,適於選擇曲線型連貫的打法;對於激情而輕快的作品,適於選擇直線型彈跳的打法。但是通常在音樂作品的表現過程中,很少有某一部作品是從頭到尾隻有一種風格,一種情緒,一種打法,而是多種風格的交替輝映,情緒多變,打法也隨之變化。如冼星海的《怒吼吧,黃河》是一首情緒飽滿、變化豐富的音樂作品。開始是有號角性的音調,在動作設計上要以剛的直線型擊拍為主;中間是3/4拍子的帶有回憶性的抒情段落,在動作設計上以柔和的曲線型為主;接下來的段落是以直線型和有彈性的動作表達民族的覺醒和奮勇抗戰的決心;而尾聲是以大氣的直線型動作表現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氣概。在設計動作過程中,同樣是曲線型和直線型,但其動作因人而異,要根據自身的條件設計出協調、合理的動作,並要做經常性的練習,還要把動作相對的固定下來,否則動作一天一變,隊員們無所適從,就會影響整體效果。

3.雙手分工

在指揮過程中,如果雙手始終做同樣的動作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雙手分工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一般情況下,右手掌握節拍和速度,左手掌握力度、情緒的起伏。在聲部的提示上,右手負責男低聲部和女低聲部,左手負責男高聲部和女高聲部。對鋼琴伴奏、領唱或某一聲部的指揮時,可用雙手交替的指揮方式。

總之,指揮動作的設計在“省”、“準”、“美”的原則基礎上,做到合理、協調給人帶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