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回 痛時艱遠遊異國 逢石隱竊錄奇書(3 / 3)

那老者便留舍妹在山過宿,卻派兩個女侍童前來服侍。那洋服者又著人請他孫女兒及學生三人前來,便同舍妹於洞院左邊園中王漢樓上住下。樓中鋪設精致,其中罕見之物,言之不盡。那四位女士,卻是琴、棋、詩、畫、天文、地輿、測算、兵法,無所不曉。內中有一女子專好誦詩,口中便念著方才舍妹所念的那兩首詩。合妹聽來不解,便問此詩何人所作?那女子便引到後樓藏書之處,於千箱萬卷中,手指一個竹篋子,笑道:'此篋內,都是此種詩詞,恐柏你盡不懂呢?'說著,笑了一聲。那時已經擺上酒肴飯菜,便請舍妹用了。那四位女子,便同聲歌唱什麼《愛國歌》、《中國大希望歌》,煞是好聽。不多時,便皆安睡了。舍妹心中記掛著那竹篋內的書,必欲一讀。夜裏隻是睡不著,待那四位女子熟睡了,便悄悄偷向那放竹篋處,將它慢慢的開起。其中有一本匣,麵上書曰《預言秘牘》,卻封鎖得極其堅固。舍妹見是此種書名,欲看之心益切,不由得向四處找起匙子來,卻哪裏找得著?不得已,用小刀子將那箱底釘的鐵釘抽起,那底便脫下來。舍妹信手取來一本,卻是甲午年戰敗預言,題曰:《甲申年測記》。便偷將前後略略翻看,卻都實有其事。因其方頗長,不及詳看,便往下再找,更有什麼《戊戌年變政預言》、《庚子年國難預言》,略看一二,也都符合。但其中多記各處士子工商及各社會的情形,多是沒有聞見的。後來取出一本《甲辰年瓜分慘禍預言》。舍妹暗忖,若將此書錄回,與我國人看看,真是可當一宗奇談,因此極力偷錄起來。及至天明快了,已經錄完。後麵卻有詩四句雲:'漫著預言篇,書成涕泫然;民心如有意,人事可回天。'錄完,將書還放在原處,仍將箱底合上,更將鐵釘鉗入,卻都無人知覺。次早已晴,便辭了兩老及眾人,回到寓所,急急將這書譯成東文。"

說完,因手舉方才的書說道:"這卷便是,不知君可念過東文沒有?"黃勃道:"尚望女史借我那漢文的。"那篤濟道:"漢文的被我朋友借去。後來這朋友因心惡敝國一個官吏作事不合,便暗暗剌他死了。過了幾天,他卻自已也用利劍自刎了。衣帶上書雲;'方今中國民人,尚在醉夢之中。瓜分之事,已迫近矣。中國亡,日本亦必不保。吾不忍見全洲黃種盡為白人奴隸,故死。惟吾不能盡我心力,以圖補救,死有餘辜。所以如此者,所以示中日之人,以毋庸畏死而惜命耳。'所以此漢文的,不知失於何處。閣下欲讀此書,隻今惟有東文的。"那黃勃道:"小生不識東文,尚望女博士教我看去。"篤濟女士道:"這卻不難。敝國的文,原盡是中文,惟其中參有假名。有人指點,倒是容易看的。"說罷,便將書遞與黃勃,一行一行的教他看去,那黃勃讀來,卻是忽而眼淚漣漣,忽而心上忡忡,忽而發指皆裂,忽而色舞眉飛。兩位女士,看仙如此血誠,著實敬愛。後來黃勃便向女士借來,攜往東京,托一個能譯東文書的朋友譯出中文,庶或警醒全國。不意船到神戶上岸時,卻與兄弟相遇,固便托兄弟澤了,此便是有此書的原由。

一日,兄弟方欲開譯此書,忽見兩個日本女士慌慌張張的跑來,對黃勃道:"先生,不好了。"嚇得我們二人吃了一驚。正是:得到奇書勝良友,傳來警報感多情。

未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