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出曆史悲劇,席勒寫出了德國人民的統一願望,也寫出了當時德國沒有出現足以實現這一願望的力量。作品中唯一的正麵人物麥克司是席勒虛構的人物,他對華倫斯坦的忠誠和絕望,更增加了劇本的悲劇性。劇本的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席勒在這一時期還寫了取材於16世紀英國史的《瑪麗·斯圖亞特》(1801年)、取材於英法百年戰爭史的《奧爾良的姑娘》(1801年)、取材於14世紀瑞士人民反抗奧地利統治的史實的《威廉·退爾》(1804年)等。

《奧爾良的姑娘》寫法國民族女英雄貞德的故事。劇本的愛國精神對1813~1815年的德國解放戰爭起過積極作用,因而被稱為解放戰爭的前奏曲。

《威廉·退爾》是席勒的最後一部劇作,也是他後期創作中最好的作品。威廉·退爾原是瑞士民間傳說中的英雄。歌德在瑞士旅行時聽到這一傳說,本想用它來寫一篇詩歌,後來他把這故事告訴了席勒。席勒巧妙地把它和十四世紀瑞士人民反抗異族侵略者的鬥爭曆史糅合在一起,寫成了一部歌頌民族解放鬥爭的史詩劇。

劇中描寫了瑞士的湖光山色和勤勞淳樸的勞動人民,譴責了奧地利統治者的暴行。殘暴的總督濫施淫威,侮辱婦女,強迫人民去建造堡壘,命令瑞士人民向掛在高杆上的總督帽子行禮,瑞士人民不能忍受這種壓迫,秘密地組織聯盟,醞釀起義。他們拋棄了對皇帝的幻想,決心團結一致,自己來爭取自由。他們高呼“不自由,毋寧死”,“禍福與共,生死相同”的誓言,走上了鬥爭的道路。

威廉·退爾是一個傳奇性的神箭手。他正直、勇敢,痛恨暴虐的異族統治,忘我地幫助被壓迫的同胞。他曾在驚濤駭浪中駕駛渡船,幫助一個敢於反抗總督的同胞逃出虎口。但是,在瑞士人民聯合起來準備起義的時候,他卻對奧地利統治者抱有幻想而遊離在外。他認為在統治者的暴行麵前保持緘默,他們就不會胡作非為。後來,他因未向總督的帽子行禮而受到非難。總督命他射擊放在他兒子頭上的蘋果。他忍辱從命,總督仍將他逮捕。人民的怒火就此燃燒,起義爆發。退爾也機智地逃出魔掌,射死總督。起義的人民解放了自己的家鄉。

劇本歌頌了人民的力量。退爾的形象說明了人民不甘壓迫,奮起反抗的道理,描寫了人民覺醒的道路。劇本中還描寫了貴族階級中的開明分子如何認識人民的力量而參加起義的情節。

劇中人物眾多而形象鮮明。威廉·退爾的性格變化被席勒以深刻的現實主義手法刻畫得細致而真實。劇本對瑞士自然風光的描繪和抒情性場麵的穿插,更加強了作品的愛國主義感情。

這部作品發表在拿破侖入侵德國之時,它反映了德國人民正在高漲的愛國情緒,鼓舞了人民的解放鬥爭。

席勒因長期生活困難而體衰多病,但他仍長期堅持寫作。1805年5月9日因病去世。

施萊格爾兄弟

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1767~1845),德國文學理論家、語言學家、翻譯家。生於漢諾威,1786年入哥廷根大學學習神學和語言學。1798~1800年與其弟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創辦早期浪漫派雜誌《雅典娜神殿》。1819年起任古印度語言學教授。

施萊格爾的成就主要在文學批評和翻譯方麵。在《關於文學和藝術的講稿》(1801~1804)和《論戲劇藝術》(1809~1811)中,他係統地闡述了早期浪漫派的世界觀和美學觀,對於浪漫派基本思想的傳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他所翻譯的9卷本的莎士比亞戲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1772~1829),德國文學理論家、作家、語言學家。生於漢諾威,1790~1794年在哥廷根、萊比錫學習法律、古典語言學、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