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狂人日記》(1)(1 / 2)

中國禮教下不屈的怒吼

作者:魯迅

類別:小說

入選理由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

背景搜索

魯迅(1881—1936年),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農曆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5月發表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當時正值“五四”運動的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關途而廢,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各種矛盾更加複雜尖銳。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製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現了徹底的反抗。這篇《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魯迅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魯迅語)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曆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

《狂人日記》同時也是魯迅先生最出名的小說之一,被譽為新文化運動向舊禮教挑戰的檄文,對封建的仁義道德的虛偽性進行了最有力的揭露。並且第一次從自覺的“人”與非自覺的“奴隸”的深刻矛盾中提出思想革命的任務。

《狂人日記》徹底否定了封建主義的精神支柱,為以後白話文的新文學小說奠定了“憂憤深廣”的主調,還提出了“改造國民性”這一沉重的曆史課題,使這篇小說成為《呐喊》》《彷徨》的總綱。”

《狂人日記》以狂人對外部世界的眼光和感受作為視點,用象征的筆法,借一個患有迫害狂病症的“狂人”之口,振聾發聵地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吃人”本質:“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是魯迅先生曆史觀的一個驚世駭俗的發現。他認為,中國遠古以來的曆史始終停滯在蒙昧野蠻時期,中國文化仍是蒙昧的野蠻文化。他借狂人之口對人類迄今為止的進化史作了如下總結:“……大約當初野蠻的人,都吃過一點人。後來因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變了人,……有的不要好,至今還是蟲子。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慚愧。怕比蟲子的吃虧猴子,還差得很遠很遠。”

魯迅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伴隨著先覺者與庸眾之間緊張對立的感受:在狂人眼裏,從古久先生到趙貴翁,從狼子村的佃戶到街上青麵獠牙的一夥人,從大哥到醫生,從陳老五到年紀不過二十左右的人,無不想“吃人”,在“吃人”。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如此描狀了吃人者的獰厲麵目:“有的是看不出麵貌,似乎用布蒙著;有的是仍舊青麵獠牙,抿著嘴笑。我認識他們是一夥,都是吃人的人。”“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家夥。”這些描寫的內容是現實存在的,這種恐懼在封建中國的人民身上由來已久。魯迅把這本質的社會現實搬到台麵上來,在各方麵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也激發了許多先行者革命的決心和激情,《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曆史上,是一座裏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