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狂人日記》(1)(2 / 2)

作品快讀

首先,《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症狀是病患者處於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於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帶著顯著的“多疑”特征,或反過來說,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著重表現的是狂人的“多疑”。

其次,《狂人日記》是以人物的內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動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識傾向的一部書。《狂人日記》來看,小說開頭的第一部分就采用這樣文字:“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小說一開場,登場的是人物的意識,魯迅不用很亮很清之類的單一視覺的文字,而用“很好”這樣綜合意識來把握月光。接下來,“我”出場了,但對於讀者來說,“我”無形無狀,更不用說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輕是年老,實質上,“我”即“我”的意識在繼續牽著讀者走:“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是對“很好的月光”這種感覺的意識重認;“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這一句,是意識再次把握;“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這是意識重認後新意識的出現;“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新出現的意識開始把新的客觀對象納入意識範圍———注意,此處不是對趙家的狗那兩眼的客觀描述,而是意識對於這一事實的一種把握。“我怕得有理。”這一句,意識走向判斷。依此分析的路子,使之貫串整部小說,都不難得出意識流動的軌跡。因此,從這一視角看,《狂人日記》是一部展示意識過程的一部小說,簡單說,《狂人日記》是一部意識性小說。再次,在小說的結尾,有這樣的一句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曆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魯迅此處冠以“我”有“四千年履曆”,並把“真的人”與“我”相對,暗示著“我”並非具體存在的人而是一種藝術設置,當然,“我”隻能是人,隻有人才能承載某種人的意識,但在《狂人日記》中,這個人又不會是真實的具體的“迫害狂”病人,魯迅作為藝術家不會像醫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樣,去記錄描述一個病患者的征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