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家》(1)(1 / 3)

作品背景

封建禮教下的哭訴

作者:巴金

類別:小說

入選理由:

中國新文學史上一座豐碑。

背景搜索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如果要舉出一名獲國際獎勵最多的作家的名字的話,那一定是非巴金莫屬了:1982年3月15日,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5月7日,獲“法國榮譽軍團指揮官勳章”;1990年2月,獲前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人民友誼勳章”;1990年7月,獲“福岡亞洲文化獎創設特別獎”……“亞洲文化獎”是日本首項國際獎,在受獎的五個人中,巴金名列首位。在關於巴金的授獎詞中,這樣寫道:“巴金先生是一位處於現代中國文壇頂峰的作家,他的存在代表著亞洲的理性……巴金的存在成為凝重的曆史見證,對於亞洲的理性和文化的形成發揮出極大作用。可以說,以他的業績而獲得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當之無愧。”這一切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作為一個熱情、敏感而富於詩人氣質的小說家,巴金以創作作為自己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坦誠地記錄和描寫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追求。在他身上,生活與藝術、人品與文品是合而為一的。他以血淚為紙筆,筆鋒常帶感情地描寫和謳歌青春,抒發青年人的苦悶和追求,所以他的作品最受青年喜愛,他也因此成為廣大青年最可信賴的朋友。

作為一名耄耋高齡的世紀老人,經曆了大動蕩大變革的巴金,始終一往情深地癡迷文學,六七十年來筆耕不輟。在現代文學階段先後創作了《滅亡》、《新生》、《霧》、《雨》、《電》(合稱《愛情三部曲》)、《火》三部曲、《憩園》、《第四病室》、《寒夜》以及著名的《激流三部曲》,為中國文學的寶庫貢獻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學珍品。他所提供的帶有強烈主觀性和抒情性的中、長篇小說,與茅盾、老舍的客觀性、寫實性的中、長篇小說一起,構成了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中長篇小說的藝術高峰,而巴金小說所創造的“青年世界”是20世紀30年代藝術畫廊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為擴大現代文學的影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在巴金的所有作品中,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它標誌著巴金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他那獨具的藝術風格也開始步人成熟階段。《家》中以愛情故事為情節發展主幹,寫了覺慧與鳴鳳,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玨,覺民與琴等幾對青年在愛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們對生活道路的不同選擇。它不再是人們熟悉的自由戀愛和反抗舊禮教的故事,它的矛頭不僅針對著舊禮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製主義;它的意義不隻在主張自由戀愛,而是號召青年反抗封建專製,投入社會革命洪流。《家》之所以能在20世紀30年代產生積極而巨大的影響,與它批判性的激進主題是分不開的。

《家》中寫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高老太爺、覺慧、覺新這三個典型人物。高老太爺是這個封建家族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專橫、衰老和腐朽,象征著舊家庭和專製製度走向崩潰的曆史命運。《家》中直接寫高老太爺的章節並不多,但卻給人很深的印象。他是這個家庭的至尊,居高臨下地掌握著全家人的命運,就像幽靈似的無處不在,給高公館籠罩上一層森嚴恐怖的氣氛。《家》裏發生的一係列悲劇事件,直接間接都與高老太爺有關,覺新的婚姻悲劇、瑞玨的慘死、鳴鳳的投湖、婉兒的淒慘命運、覺民的逃婚,莫不如此。小說用許多血淋淋的事實,控訴了家長製和舊禮教對於青春、愛情、生命的摧殘,而封建壓迫者在扼殺人性的同時也喪失了人性。

作為封建專製的叛逆者,覺慧是一個熱情、上進、充滿朝氣的典型。他對舊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終出走,都熱切地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作者在覺慧身上寄托了對青春的讚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角,最能打動青年心靈的形象。

但正因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太多的理想,所以稍具概念化而不夠豐滿。

小說中最見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覺新,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而又怯於行動的“多餘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他也受過“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醒地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但封建主義倫理道德(尤其是所謂“孝”)的毒害、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的約束、舊意識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經將他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服從的性格。“家”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一種精神上的煉獄,也意味著一種神聖的血緣關係以及難以割舍的生活情調。他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和行動上則依然留戀著舊家庭,以致在專製和壓迫麵前妥協順從。他向惡勢力的每一次退讓都以犧牲別人(尤其是自己所愛的人)為代價,而他自己也在罪惡的泥沼中難於自拔。不過覺新畢竟是個善良的弱者,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於極度的痛苦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無法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作者對覺新充滿同情,但同情之中又不無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