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雷雨》(1)(1 / 3)

交雜血緣關係與諸多巧合的悲劇

作者:曹禺

類別:話劇

入選理由

影響中國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中國話劇藝術走向成熟的標誌。

背景搜索

1933年的酷暑,在清華大學圖書館一個專門陳列外文雜誌的房間裏,每天都會有一位臉龐圓圓、清秀斯文的青年大學生在這裏奮筆疾書。他揮汗如雨,全神貫注,忘卻了周圍的一切……誰也不曾想到,這位年僅23歲的青年就是日後執中國現代話劇之牛耳的天才劇作家——曹禺;而他正在創作的這部作品,便是標誌著中國話劇走向成熟的經典之作《雷雨》。

在中國劇壇的名人錄中,曹禺的名字就如熠熠發光的瑰寶,為中國話劇贏得了世界聲譽。可以說,作為一種非中國本土所產的藝術形式,話劇這種“舶來品”是在曹禺手中成熟並走向世界的。他以鬼斧神工般的筆墨,逼真自然地描繪了中國的民族生活,雕塑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歎不已的藝術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創作個性和民族風格。他的一係列優秀劇作,既是中國戲劇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藝術瑰寶,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都會以其撼人心魄的藝術生命力吸引和感動千千萬萬的讀者和觀眾。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在天津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潛江縣。曹禺的父親是一個官場失意的軍事將領,賦閑在家後牢騷滿腹、脾氣暴躁,整個家庭中彌漫著令人抑鬱而窒息的氣氛。這種氛圍是他在以後作品中一直致力於反映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受壓迫與摧殘、遭壓抑與扭曲的悲劇命運的心理動因。

由於受到繼母的影響和熏陶,曹禺自小喜愛傳統的戲曲藝術,對流行的文明新戲更是情有獨鍾。1922年進入南開中學後,他參加了南開新劇團,積累了豐富的舞台藝術經驗,加深了對戲劇藝術特殊規律的理解。1930年曹禺升入南開大學後不久又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閱讀了《易卜生全集》等歐美現代及古典名劇,為他以後走上戲劇創作道路奠定了基礎。

縱觀曹禺一生的創作道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指1933—1936年,創作有《雷雨》、《日出》(1935年)、《原野》(1936年),三劇作品致力於揭露封建勢力,尤其是封建意識對人們心靈的壓抑和束縛,表達個性解放的主題。第二個階段是指從抗戰開始至共和國成立的13年,主要創作有《黑字二十八》(與宋之的合作)、《蛻變》、《北京人》等劇,還改編了巴金的同名小說《家》。這一時期的劇作不論是在主題內涵還是藝術風格上都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從解放後直至其1996年去世,是曹禺創作的第三個階段,先後創作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劇,進一步展露出劇作家的藝術才華。

曹禺的劇作不僅有著極高的文學性,而且也有著非常好的劇場效果。扣人心弦的情節,個性豐滿的人物,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優美精煉的台詞,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觀眾引入一個五彩斑斕且又詩意濃鬱的藝術勝境。也正因如此,曹禺的劇作不僅在解放前就廣受歡迎,創下了極高的上座率,而且在解放後更是成為各大劇院的保留劇目而長演不衰。除此之外,他的四大經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還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被搬上熒屏,撼動了億萬觀眾的心靈。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

同一切經典性作品一樣,《雷雨》也是說不盡的。不同的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理解和闡釋。有人把它讀解為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惡”的社會問題劇,認為它揭露了腐朽沒落的封建製度,有人將其看作是一首展示人類生存困境的“寓言詩”,認為其反映了人和命運的永恒衝突,表達了作者對宇宙間壓抑著人的本性而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種神秘力量的恐懼之情。也許正是這種可以進行多重闡釋的可能性,賦予《雷雨》以無限的藝術魅力。

劇中主人公繁漪這一形象是曹禺對現代戲劇人物畫廊的一大貢獻。在她的身上,閃爍著曹禺藝術才華的獨特光輝,傾注了作家的充沛激情。作為一個個性初步自覺的女性,繁漪在雙重的悲劇中走完了她全部的心靈曆程。一方麵,她承受著周樸園封建專製的威壓,心靈極度痛苦,另一方麵,她拚命抓住周萍這棵弱不禁風的小草,試圖以此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然而,周萍背叛愛情的行徑,反而把她拋入了更加絕望的深淵。她之所以隱忍周樸園的專製,是因為她心靈中還有愛情存在,周萍的背叛使她開始不顧一切地進行報複。“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交織在一起,使繁漪在暴風雨中走向瘋狂,也最終導致了周家的覆亡。繁漪的反抗,自有一股摧枯拉朽的神力,與“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