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的詩歌對我國五四運動以後的新詩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郭沫若譯過惠特曼的一些詩,從他的《地球,我的母親》等詩中可以看出受惠特曼影響的痕跡。
惠特曼是19世紀美國傑出的詩人,他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和樂觀精神,反映出美國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廣大人民的情緒和願望。他的詩歌以其民主的內容和革新的形式對美國以至世界的詩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惠特曼於1892年逝世。
狄更生
狄更生,1830年12月10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鎮一個律師家庭,父親任國會議員。她從小受到正統的宗教的教育,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單調而平靜,很少外出,僅作過一次旅行。20歲開始寫詩,早期的詩大都已散失。1858年後閉門不出,70年代後幾乎不出房門,文學史上稱她為“阿默斯特的女尼”。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長期隱居的原因。
她在孤獨中埋頭寫詩,留下詩稿1775首。在她生前隻有7首詩被朋友從她的信件中抄錄出發表。她年輕時曾接觸到愛默生的思想,愛默生反對權威、崇尚直覺的觀點,使她與正統的宗教感情發生衝突,處於對宗教的虔誠與懷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詩主要寫高傲的孤獨、對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詳等,反映了複雜的心理狀態。她的詩稿沒有注明創作的日期,在隱居寫詩的30年中,詩的風格和題材也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編者所加。
據某些研究者估計,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寫了800首詩,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於這個時期。她的詩在形式上富於獨創性,大多使用17世紀英國宗教聖歌作者艾薩克·沃茨的傳統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許多變化,例如在詩句中使用許多短破折號,既可代替標點,又使正常的抑揚格音步節奏產生突兀的起伏跳動。她的詩大多押半韻,即聽來似乎有韻,而實際上並不嚴格押相同的韻。形式上這些革新使她的詩避免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詩的風格中甜膩圓熟的音調,而具有許多現代派詩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詩也擺脫了浪漫主義詩歌的直抒胸臆或感歎,善於用獨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現複雜的內心活動。
狄更生還寫過許多本書,但大多都於詩的內容一樣,也說她生活的狹隘。狄更生於1886年5月15日逝世。她的親友於19世紀末發表她的遺詩3集,但卻逐漸為人所遺記。到美國現代詩的興起,她作為現代詩的先驅者得到歡迎,對她的研究也成了美國現代文學批評的熱門。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1835年11月31日生在密蘇裏州佛羅裏達鎮,長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漢尼拔。父親是個不得意的鄉村律師和店主。1851年他在哥哥歐萊恩開辦的報館中充當排字工人,並開始學習寫作幽默小品。1853年後在美國中西部和東部做排字工人。1856年去新奧爾良,想轉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時遇見老舵手賀拉斯·畢克斯比,拜他為師,18個月出師後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直至內戰爆發,水路交通斷絕,在戰爭中他曾一度參加南軍。
1861年歐萊恩被林肯總統派去西部內華達領地政府任秘書,他隨同前往,試圖在經營木材業與礦業中發財致富,均未成功,便轉而以寫文章為生。1862年馬克·吐溫在內華達弗吉尼亞城一家報館工作。1863年,他開始使用“馬克·吐溫”的筆名。這個詞是密西西比河水手的行話,意思是“12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使航船通行無阻。1864年,他在舊金山結識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說家布·哈特,得到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提高了寫作的本領。1865年在紐約一家雜誌發表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該故事根據一個流行已久的傳說改寫,生動地表現了當時在開發中的美國西部所特有的幽默的風格,加上突出的運用口語的文風,使他一舉聞名。此後馬克·吐溫經常為報刊撰寫幽默文章。1867年馬克·吐溫作為記者乘“桂格城”號輪船隨一批旅遊者去歐洲和巴勒斯坦旅行。他寫的報道後來輯成《傻子國外旅行記》(1869),此書嘲笑了歐洲的封建殘餘和宗教愚昧,也諷刺了富有的美國旅遊者的庸俗無知。
1870年馬克·吐溫與奧莉薇婭·蘭登結婚,她是紐約州一個資本家的女兒。這段婚姻對馬克·吐溫的影響如何,曆來有兩種見解:一種認為他的妻子成了他的作品的檢察官,妨礙他偏於粗獷的才能的發揮;多數人則認為這段婚姻不妨礙他的創作,反而是相輔相成,十分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