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詩中突出的一部分是當龐德被監禁在比薩俘虜營中所寫的《比薩詩章》。1917~1959年《比薩詩章》描寫一次穿過“靈魂的黑夜”走向愛之女神的過程。
龐德的詩學對現代英美詩歌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20世紀初,他通過對意象派詩的支持,對傳統的詩學進行了衝擊。他的《一位意象派者所提出的幾條禁例》,提出詩要具體,避免抽象;形式上要允許連行,不要切成一行行;要精練,不用廢字,不用修飾,不要用詩來敘述、描寫等等。他認為意象的形成意味著感情和理智突然結合成一個綜合體。當龐德脫離了意象派而熱衷於漩渦主義運動時,他又發展了這個關於意象的觀點。他說意象並非一個思想,而是一個發光的結節,一個漩渦,很多思想不斷地從其中升起,或溶入其中,或穿過它。對於意象的這種特殊功能的解釋,對現代詩的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龐德的詩歌理論推動了英美的現代派詩歌;他對於中國儒家哲學及日本戲劇的翻譯介紹在英美文學界掀起喜愛東方文學、哲學的高潮;他幫助和推薦一些後起作家使他們成為英美文學的大師,如弗羅斯特、勞倫斯、詹姆斯·喬伊斯及艾略特軍。
尤金·奧尼爾
尤金·奧尼爾於1888年10月1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父親是個著名演員,母親是個出色的芭蕾舞蹈家。幼年時代,奧尼爾隨父母到處巡回演出,直到7歲時才進小學就讀。1906年入寄養學校,後又進普林斯頓大學,一年之後輟學,從事水手、工人等多種職業。1912年因勞累過度,身患肺病。也是從這個時候,他開始對寫作劇本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了更好地創作,他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和研究了一年古代希臘的悲喜劇。1914年,奧尼爾創作了第一個劇本《蛛網》。1920年,他寫了兩部多幕劇《天邊外》和《瓊斯皇帝》,他的第一出長劇《天外邊》在百老彙公演,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從而使奧尼爾一舉成名,譽滿全國。此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致力於劇本創作,直到1953年11月27日逝世為止。
《天邊外》描寫一個美國農民家庭的不幸的生活。羅伯特·馬約和安德羅兄弟二人同時愛上鄰女露芝,露芝決定和羅伯特結婚,羅伯特本幻想去天邊外生活,結了婚就隻得留在家中務農;他的哥哥安德羅本想在家務農,隻好去天邊外。羅伯特不會經營農業,家境日益困難,露芝婚後不久就與他感情不和。他最後死於肺病,臨死前對安德羅說,他和露芝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而安德羅則走他們三人中最大的失敗者,因為他放棄了他應該從事的農業去經營商業投機。馬約一家的生活理想都被無情的現實所破壞。《天邊外》被認為是一部標準的現代悲劇,它也反映了作者對待人生的消極態度。這部劇作保持著悲劇情節的一致性,它繼承了古代的悲劇創作傳統,為作者首次贏得普利策獎。
《瓊斯皇帝》是一部表現主義的劇作,它描寫一個島上的黑人首領瓊斯的悲劇故事。他背叛了自己的種族,遭到黑人群眾的反對,企圖穿過一座森林逃走,結果被追捕者殺死。這個劇本不分幕,隻分場,許多場麵隻是描寫瓊斯一個人在森林裏的活動,他的緊張的心情,恐懼的心理,精神恍惚和下意識的行動以及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種種幻象等,都是表現主義的創作特征。劇中用節奏不斷加快的鼓聲一步步加緊催促瓊斯在艱難的環境中走向死亡,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這部劇作還包含著象征主義、浪漫主義、神秘主義和情節劇的多種特征。演出時運用複雜的布景、燈光以及蔚為奇觀的服裝道具,借以展現創作主題;然而它的思想內容卻有很大的局限。
奧尼爾的《克裏斯·克裏斯托夫遜》也是1920年的作品,後來被改寫成《安娜·克裏斯蒂》(1922),作者因此再次獲得普利策獎。它主要描寫船長的女兒安娜的遭遇,她的父親對海上生活已十分厭倦,讓她居住在內地,避免和海員結婚。不料她後來淪落成為妓女,幾經周折,結果仍然要與一個海員結婚。為什麼事情的發展總要違背人們的主觀願望呢?這在奧尼爾看來是個不可理解的問題。對於安娜這個人物,作者是深表同情的,他希望她能夠結婚,重新做人,因此給劇本安排了一個易卜生式的沒有結局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