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充分顯示出海明威藝術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純粹用動作和形象表現情緒,電文式的對話,簡短而真切的內心獨白,托諷於有意無意之間,簡約洗練的文體以及經過錘煉的日常用語等等,構成他獨特的創作風格。
海明威1927年離開歐洲後,先居住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基韋斯特島,後遷至古巴。他常去各處狩獵,還曾登上他的“皮拉爾號”遊艇出海捕魚。30年代上半期他發表的作品有寫西班牙鬥牛的專著《死在午後》(1932),短篇小說集《勝者無所得》(1933),關於在非洲狩獵的劄記《非洲的青山》(1935)。在《死在午後》中他總結了他的創作經驗,提出冰山的比喻:“冰山在海裏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隻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麵。”說明作家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礎,才能含蓄簡約;在這種情況下,讀者自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1936年,海明威發表他有名的短篇小說《乞力馬紮羅的雪》,以現實與幻想交織的意識流手法描寫一個作家臨死之前的反省。
1937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出版。主人公哈利·摩根是佛羅裏達一個難民,在經濟大蕭條年代靠海上捕魚根本無法維持生活,於是不得已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他偷運酒類、軍火甚至奴隸,結果被打壞一隻臂膀。作為一個貧窮的無產者,哈利在臨死前終於從自己痛苦、多難的一生中悟出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孤孤單單一個人”的奮鬥是“不成的”。這是海明威明確地接觸到勞苦群眾團結戰鬥的社會主題。
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匠業聯盟記者的身份去西班牙報道戰中。他積極支持年輕的共和政府,為影片《西班牙大地》寫解說詞,在美國第二屆作家會議上發言斥責法西斯主義。1938年發表劇本《第五縱隊》。西班牙內戰結束後,他回到古巴,在哈瓦那郊區創作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舊譯《戰地鍾聲》),於1940年發表。這部小說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敘述美國人喬頓奉命在一支山區遊擊隊的配合下炸橋的故事,集中描寫喬頓炸橋前3個晝夜的活動,包括遊擊隊內部的分歧,膽小的遊擊隊長與他勇敢的妻子之間的矛盾,淳樸、勇敢的遊擊隊員的反法西斯情緒,喬頓和一個西班牙姑娘的戀愛,另一支遊擊隊的英勇奮戰和犧牲,喬頓因情況有變而與上級聯係的過程,國際縱隊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混亂以及他們麵臨的困難等等。小說也以厭惡的情緒描寫農民對一些法西斯分子進行肉體上的懲罰。最後,喬頓在未能與上級取得聯係的情況下執行炸橋任務,身負重傷,獨自在山頂上阻擊敵人。《喪鍾為誰而鳴》從民主主義立場反對法西斯主義,主人公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喬頓臨死之前回顧了一生,肯定自己為反法西斯而犧牲是光榮而崇高的。
40年代初,海明威來中國報道抗日戰爭。1942至1944年間,他駕駛“皮拉爾號”遊艇巡邏海上,因而得到表彰。他曾率領一支遊擊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鬥,因此被控為違反日內瓦會議關於記者不得參與戰鬥的規定。海明威出庭受審,結果宣告無罪,後來還獲得銅質獎章。
50年代,海明威發表長篇小說《過河入林》(1950)和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過河入林》寫康特威爾上校憑吊過去的戰場,顧影自憐,悲觀懊喪,重複孤獨、愛情、死亡的主題,藝術上也缺乏光彩。批評界對此書評價不高。《老人與海》的主題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麵對失敗。小說中的漁夫桑提亞哥在同象征著厄運的鯊魚的鬥爭中雖然失敗,但他堅忍不拔,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取得了勝利。小說中有一句名言: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桑提亞哥這個孤軍奮戰的形象是海明威20、30年代創造的“硬漢性格”的繼續與發展。它的藝術概括程度更高,達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老人與海》獲得1952年度普利策獎。
195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海明威以諾貝爾文學獎金,以表彰他“精通現代敘事藝術”。他在授獎儀式上的書麵發言中指出:
“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一本書都應該成為他繼續探索那些尚未到達的領域的一個起點。他應該永遠嚐試去做那些從來沒有人做過或者沒有做成的事情。”
古巴革命後,海明威夫婦遷居美國愛達荷州。晚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鐵質代謝紊亂等病,精神抑鬱症十分嚴重,多次醫療無效。1961年7月2日的早晨,海明威用獵槍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