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威爾於1963~1977年在哈佛大學任教期間卷入了60年代的政治活動。1965年他拒絕約翰遜總統的白宮宴會的邀請。1967年與作家諾曼·梅勒等人參加了反對越南戰爭向五角大樓進軍的行列。這期間他出版了詩集《獻給聯邦死難者》(1964)、《大洋附近》(1967)等。1970年後,洛威爾常住英國。1973年出版的詩集《海豚》使他再度獲得普利策詩歌獎。

洛威爾的許多詩篇,反映了在動蕩不安的美國社會中敏感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憤懣,具有強烈的現實感。詩歌在形式上不但發展了傳統的格律,又注入了自由體的清新風格。在藝術手法上則代表了現代詩歌的兩大趨向:一是借助隱喻表達“普遍”的事理,一是揭示“自我尋求”與異化的過程。

洛威爾於1977年在美國逝世。

瓊斯

瓊斯,1921年生於伊利諾伊州。1939至1944年在美國陸軍服役,其間曾在夏威夷大學學習,1945年畢業於紐約大學。

瓊斯晚年的作品有描寫美國侵越戰爭的所謂“新聞報道”體長篇報告文學《越南日記》(1974)和描寫1968年法國學生運動的所謂“非虛構小說”《快樂的五月》(1971),他的成名作是描寫美國軍隊生活的三部曲長篇小說。

第1部《從這裏到永恒》(1951),主要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軍隊在夏威夷訓練時的生活,在作者筆下,美軍軍營像是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的地方,士兵們的生活就像在地獄一樣。出版後毀譽不一,但立即成為暢銷書,獲得全國圖書獎。

第2部《細細的紅線》(1963),書名取自英國作家吉卜林的詩句“戰鼓一敲響,變作一根英雄們做成的細細的紅線”以及美國中西部的諺語:“瘋與不瘋,中間隻有一根細細的紅線”,主要描寫美國陸軍在南太平洋作戰的情況,小說中把美國軍事當局描繪成一群官僚主義者,士兵的英勇作戰隻是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

第3部《吹哨》(1978)在作者死後出版,原稿尚缺三章,由好友威利·莫裏斯根據瓊斯生前談話及口述的每章提要錄音補寫而成,主要描寫4個受傷的士兵從南太平洋前線回國治療的生活和心境。由於他們厭惡戰爭,所以在傷愈後重赴前線,導致一人發瘋,3人自殺。他的書名引自法國的一句古詩:“吹著口哨奔向墓地。”

瓊斯於1977年逝世。

梅勒

梅勒,1923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朗布蘭奇,自幼在布魯克林長大。194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專攻航空工程,並取得理學士學位。1944年,他應征入伍,在太平洋戰爭的萊特島、呂宋島等地與日軍作戰,當過文書和步槍手,1964年退役。

1948年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裸者和死者》,突出地反映了美國部隊中軍官和士兵之間的矛盾,被公認為美國作家描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佳小說之一,並拍成電影。美國評論家一般認為這部小說的創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但帶有自然主義的成分。

長篇小說《巴巴裏海濱》(1951)是一部宣揚無政府主義的半象征主義、半現實主義的作品。長篇小說《鹿苑》(1955)以同樣手法,描繪好萊塢電影界的苦悶和窒息。10年後,在肯尼迪總統遇刺之後,梅勒又完成長篇小說《美國夢》(1965),表現美國社會上橫行的暴力、謀殺、複仇和強奸這類夢魘。

自1959年起,梅勒不大創作小說,他出版了《為我自己做廣告》(1959)一書,收集他所發表的全部短篇小說、散文、評論等文章,對他各個時期的思想發展以及報刊對他的作品的評論加以論述,並對自己早期的作品作出自我估價。同年,他寫了一部分析“垮掉的一代”的嬉皮士心理狀態的《白種黑人》。60年代,他寫了《我們為什麼在越南》(1967),通過幾個美國人到阿拉斯加會獵熊的事,表達了作者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此外還有描述1967年10月新左派向五角大樓進軍的作品《黑夜的軍隊:作為小說的曆史,作為曆史的小說》(1968),以及《邁阿密和圍困芝加哥》(1968),評論美國空間計劃在人們心理上所造成影響的《月亮上的火焰》(1970),詩集《女土的死亡和其他災禍》(1962),反映美國兩黨競選的《總統文件》(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