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梅勒因參加為反對越南戰爭而向五角大樓“進軍”的示威遊行,曾一度被捕。1968年,梅勒參加紐約市長的競選而遭遇失敗。梅勒的小說從小說創作漸漸轉向非小說創作,著力提倡一種新型的小說作法,即“非小說”的小說,或者稱為“非虛構性小說”、“記錄小說”。這種作品,要求以小說的敘述方法來報道或表現時事,力圖以“新型新聞學”的形式來取代現實主義的小說創作,形成一種“自傳式”或“自由式”的文學作品。

約瑟夫·海勒

約瑟夫·海勒,1923年5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父親是移民美國的猶太人。1928年,父親去世,家庭陷入困境。由於生活拮據,他中學沒畢業就當了郵差,靠微薄的薪金養活自己,貼補家用。第二次世界爆發後,19歲的海勒應征入伍,服役於美軍12飛行大隊,當投彈手。整個戰爭期間,他執行過約600次轟炸任務。這段經曆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二戰結束後,海勒先後入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牛津大學學習或從事研究工作,還一度擔任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英文寫作課教師。1952年後,海勒涉足報刊界,分別於1952年~1956年和1956年~1958年間,為《時代》和《展望》雜誌社做廣告撰寫員,業餘從事文學創作。

1961年,他的處女作《第二十二條軍規》問世,在文壇上產生轟動效應,從而奠定了作家在西方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是《出了毛病》(1974),描寫美國中產階級經理人員日常生活中的疑懼和煩惱,使人感到雖然在富足的物質條件下人們的職務和工資都在上升,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充滿了猜忌和畏懼,即使在家庭關係中也存在各種微小而影響深刻的齟齬,使人感到不安,無法忍受。這部小說在運用日常瑣事來表現重大問題方麵也顯出作家對現實的理解。

長篇小說《像黃金一樣好》(1979)把家庭中的勾心鬥角和政府中的權力爭奪交織起來描寫,表明現代社會的政治權力怎樣愚弄一個自視甚高的猶太知識分子,使他產生了飛黃騰達的美夢,荒謬得滑稽可笑。

海勒還著有劇本《我們轟炸了紐黑文》(1968)。

海勒是黑色幽默小說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盡管不多,卻在歐美各國有廣泛的影響,這種黑色幽默創作傾向的主要特點,就是從黑暗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來對待黑色。就是說,黑色幽默作家認為:宇宙、社會、人生不僅荒謬、醜惡、冷酷,而且滑稽可笑,神秘莫測;這種情況是永恒的,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它。

卡波特

卡波特,1924年出生於美國新奧爾良。17歲開始就在許多刊物上發表作品,如《紐約人》和《大西洋月刊》等。他早期探索夢境和現實、虛構和真實之間的分界線的哥特式作品,具有美國南方文學的傳統,但他不承認是南方作家。這類浪漫式哀婉和夢魘式恐怖相結合而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短篇小說,後來均收集在《黑夜之樹和其他故事》(194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