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蒂科夫寫童話始於60年代,但隻寫了《一個莊稼漢怎樣養活兩位將軍》等3篇,其餘29篇都完成於80年代。為了同圖書審查製度作鬥爭,他精心運用這種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裁,把他以前所寫的許多形象和主題思想,用最凝練、最簡潔、最集中的藝術手法再現出來。童話可以說是他一生創作的結晶,如揭露專製統治的《熊都督》,嘲諷膽小怕事、苟且偷生者的《聰明絕頂的鮈魚》,諷刺對殘暴統治抱有幻想、以為和平鬥爭可以取勝的《信奉理想主義的鯽魚》,鞭笞奴性的《忘我的兔子》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生活瑣事》和《波謝洪尼耶遺風》是作者最後兩部作品。前者寫80年代俄國中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他們的悲慘命運,後者描繪了農奴製改革前地主生活的廣闊畫麵。迫於80年代的反動局勢,這兩部作品的藝術風格、情節描述和人物刻畫不再采取誇張、怪誕、尖刻諷刺的形式,而是運用一般現實主義的手法。

薩爾蒂科夫於1889年5月10日在彼得堡逝世。他是俄國傑出的諷刺作家,其作品是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重要遺產,體現了當時的先進思想革命民主主義。他繼承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傳統,運用“伊索式”語言和多樣的諷刺筆法,同反動統治者進行巧妙的鬥爭,在藝術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塑造的許多典型,深刻揭示了俄國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高度概括力。

魯迅主編的《譯文》第一卷第二期發表了《饑饉》,即《一個城市的曆史》中的《饑餓城》一章。以後零星介紹過他的童話作品及有關他的評論文章。解放前夕,《薩爾蒂科夫寓言》在上海出版。解放後,他的《一個城市的曆史》及其他作品陸續被翻譯出版。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係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裏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1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係,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準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係。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尤其對道德哲學產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分產時歸他所有,他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裏度過。

回到莊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參加法學士考試,隻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於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誌願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後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準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裏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製的批判態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誌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並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裏他以不諳世故和放蕩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後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誌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