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全書以主人公哈克自述的口氣寫成。哈克一本正經地把故事講給讀者聽,還不斷地談著自一己的感受,這樣一來,他的性格就不僅是在他所經曆的一係列事件中,而且還在他本人的敘述中細致、傳神地表現出來了。哈克講故事所用的語言正符合他這個鄉村孩子的身份,字句間透著質樸、幽默,充滿生動的口語和粗俗的俚語,沒有一點矯揉造作的痕跡,而且極富表現力。就象哈克的性格與文明社會格格不入一樣,他的語言也大大觸犯了文明、優雅的規範,聞其聲,知其人,用這種“叛逆式”的語言來塑造這個不接受教化的小叛逆者的形象是再合適不過了。
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是美國的優秀作家傑克·倫敦(1876~1916)的代表作,發表於1909年。前半部帶有自傳性,取材於他早年經曆和後來的成名過程,主要故事情節如下:
水手馬丁·伊登由於偶然的機會撞進摩斯律師的家庭。這個資產階級小姐羅絲喜歡這個精力充沛、才智過人的無產者;馬丁·伊登覺得羅絲“純潔”、“高尚”,有文化教養,也愛上了她。馬丁·伊登在羅絲的愛情鼓勵下刻苦寫作。他象傑克·倫敦開始寫作時一樣,一邊打短工一邊讀書寫作,有時窮得吃不上飯。馬丁寫的稿子一次次被退回,但他並不氣餒,繼續奮鬥。羅絲在父母的反對下,同馬丁斷絕了來往。馬丁經過極大的努力終於成名。過去看不起他的人一個個都跑來拉攏他,羅絲哭哭啼啼跑來要求恢複關係,然而馬丁爬上社會“頂峰”後,發現一切都是空虛的,他的精神垮了,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說以生動的形象批判了資產階級社會的腐朽和空虛。當馬丁還是普通水手、初次進入羅絲的資產階級家庭時,他十分羨慕這樣的“高等社會”,以為那裏都是“公允無私的人”,“具有純潔而高尚的思想,過著熱烈的精神生活”。他一心想超越自己的社會地位,擠進這個上層社會。但是一深入交往,發現他們“象是馴養的鸚鵡”,愚昧無知,卑劣齷齪,“全是俗物”。他受盡資產階級的冷落,終於成名後,才看透了這些律師、銀行家和教授,剝開他們漂亮的外衣,一個個都是勢利的市儈。尤其是他發現他曾經認為是“純潔高尚”化身的羅絲,同樣是一個心地狹窄、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小姐。他所夢想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感到“受了騙”,陷入可怕的失望。
小說也真實地描寫了資產階級社會裏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命運。馬丁生氣勃勃的作品起初無人理睬。報紙雜誌控製在一些“像驢一樣愚蠢的俗物”手裏,他們隻會製造謊言,牟取暴利。但他一旦成名之後,作品卻被捧到天上去,盡管這些資產階級“一點也不懂得他的作品”。
正是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揭露和否定,使《馬丁·伊登》超出“自傳”的範圍,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小說以生動、深刻的藝術形象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一個人的成名過程就是幻滅的過程。在後來的美國文學中,不少作品描寫各種“美國理想”的幻滅,《馬丁·伊登》是這類作品的先驅。
這部作品雖然具有現實主義尖銳的批判力量,但缺乏積極的理想。傑克·倫敦聲明他這部作品是“反對尼采哲學”、“反對個人主義的”。小說在這方麵確實有所表現。如馬丁承認自己“是一個個人主義者”,“相信捷足先登,強者必勝”,是“強有力的個人”。作者把他寫成悲劇,就包含對他個人奮鬥哲學的否定。但是,傑克·倫敦並沒有指出未來的希望。馬丁的悲劇在於他背離勞動人民,向往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他爬得越高,離開勞動人民越遠,同勞動人民之間的鴻溝越無法逾越。小說中出現的幾個勞動者,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他們同情馬丁,卻缺乏思想力量,不能做他的精神支柱。小說也出現一個社會黨人的形象勃力森登,他批評過馬丁的道路,鼓吹過社會主義的好處,但他本人卻是個頹廢主義者,既“看透了”資產階級又同勞動人民格格不入,也不是作者理想的正麵人物。因此作品流露出傑克·倫敦的悲觀失望情緒。
《馬丁·伊登》在藝術描寫方麵是成功的。每個人物都具有獨特的性格,與眾不同的思想麵貌。他們的性格不是靜止的,而是通過緊湊的故事情節發展起來。人物的語言符合性格特征,例如馬丁的語言從粗俗到規範化,符合他從沒有文化教養到學識逐漸淵博的發展,他的語言始終簡潔有力,表現出他善於獨立思考、思路清晰的個性特征。羅絲用的是誇張做作的文雅口吻。語言的獨特化不僅更清楚地刻畫人物的性格,而且使小說敘述的內容豐富而又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