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是現代美國傑出的小說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明威(1899~1961)的小說,發表於1927年。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小說通過美國青年弗雷德裏克·亨利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萊愛情悲劇,表現了厭惡戰爭的悲觀主義思想,反映戰後一代青年失去理想與精神支柱而處於迷惘、幻滅中的心態。作者在1948年給插圖版小說寫的序言中說:“這本書是一部悲劇,這個事實並沒有使我不愉快,因為我堅信,人生就是一部悲劇,也知道人生隻能有一個結局。”這部小說從思想上說,作為“迷惘的一代”文學的代表,常列入現代派文學之中。但從藝術的創作方法來看,它依然是20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傑作。
小說取材於真實的現實,具有作者的自傳成分,其中概括了海明威去意大利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同庫羅斯基戀愛的情景。但它更多的是反映了一代青年的普遍的、典型的精神狀態。
小說主人公亨利,原是天真純潔的青年,在美國當局的欺騙下,他到意大利前線參戰。最初,他想象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拯救民主”,故而熱情洋溢。後來,軍隊的單調生活與隨時死亡的威脅,使他變得玩世不恭、放蕩不羈。他認識了巴克萊,被這位漂亮女護士迷住,但也無真正愛情,隻是拿這戀愛遊戲來彌補精神的無聊。戰爭打斷了這場遊戲,也使亨利受了重傷。醫院養傷,使二人重逢,逃過死亡的人,更珍惜愛。兩人真誠相愛的人,在戰爭麵前又得分手。巴克萊懷了孕,亨利得重上戰場。逃跑出來的亨利與巴克萊團聚,偏受到憲兵追查。二人逃到瑞士,巴克萊卻因難產而死。亨利的愛情悲劇不在於巴克萊的偶然的死,而在於愛情和戰爭的矛盾。
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寫了亨利精神崩潰的過程。隨軍牧師用宗教來啟迪亨利,使他道德趨向高尚。但他的愛人死了,上帝也沒有了用處。亨利的宗教思想崩潰。愛國者吉諾曾影響亨利,亨利因用正義、愛國之類言辭教育別人。但戰爭中的徒勞與無謂犧牲,使他也當了逃兵,一切熱情化為烏有。外科醫生黎那爾第以博愛精神醫治傷員。但戰爭不斷給他輸送傷員,博愛不起什麼作用。巴克萊的死是宗教和博愛精神都挽救不了的。於是我們看到亨利在愛情、宗教、正義、博愛諸方麵全麵精神崩潰,成為絕望、迷惘的一代悲觀主義者。
小說沿著愛情與戰爭兩條線來寫這場悲劇。愛情故事展開在戰爭背景上,戰爭在流血、在製造死亡,也破壞一切愛情與生機勃勃的東西。作者描寫戰爭景象的慘不忍睹,描寫大撤退時的混亂場麵,真切細致而又令人驚心動魄。戰爭與愛情二者相互補充,在對比中,生與死、美與醜、愛與恨交錯展示,作者揭開了巨大的現實主義畫麵。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傑出的小說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52年。
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的原因是:
“他精通於敘事藝術,並將此藝術熟練地運用於其作品中,如運用到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
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與海》,足見這篇中篇小說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響。菲力普·揚說過:“在現代世界,凡有知識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沒有不知道《老人與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為越來越多國家的讀者所熟知。
《老人與海》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深遠的影響,原因是多方麵的。然而最主要的,還在於它成功地刻畫了主人公桑地亞哥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
《老人與海》的情節極為簡單,寫的是老漁民桑地亞哥連續84天捕不到魚,後來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魚,結果又被鯊魚吃掉。作者通過這個故事,熱情歌頌了桑地亞哥在失敗麵前毫不氣餒、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
老人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老漁民。小說一開始,作者就用粗線條為他勾勒了一幅素描:
“老頭兒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麵的反光曬成的肉瘤。疙瘩順著臉的兩邊蔓延下去。因為老用繩拉大魚的緣故,兩隻手上都留下了皺痕很深的傷疤,但是沒有一塊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變得象沒有魚的沙漠裏腐蝕的地方一樣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睛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這段肖像描寫極為精彩,它不僅形象地勾勒出了老漁民桑地亞哥獨有的外貌特征,而且還傳神地表現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從那“跟海水一樣藍的”,愉快的、毫不沮喪的眼睛裏,透出了老人那充滿自信、剛強不屈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