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淵中的人們》飽含著傑克·倫敦的愛憎感情,也融入了他個人苦難經曆的切身體會。作為破產農民的養子,他因家境極為貧困,12歲便獨立謀生,做過報童、牧童、水手,在令人咋舌的傳奇般經曆中飽嚐了人間的辛酸與不平。當他用筆來表現這個社會時,自然將目光投向生活在深淵中的人們。雖然作品沒有反映出勞動人民的反抗意識,但就其對被壓迫階級悲慘境遇的描寫來說,足以稱得上是一部暴露資本主義社會黑暗的控訴書。美國進步輿論界認為,作為一種社會文獻,這部書是無與倫比的。

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是20世紀美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於1900年問世。

文中敘述一個美貌天真的農村姑娘到芝加哥謀生後的不幸遭遇。嘉莉先在一個貧窮的姐姐家住了一陣。沉重的勞動、貧困、失業和孤獨,使她感到身心交瘁,意氣頹喪。為生活所迫,她終於成為一位年輕推銷員的情婦。後來又與酒店經理赫斯渥同居,並與他私奔到了紐約。赫斯渥到處碰壁,終於窮困潦倒,死在乞丐收容所裏。嘉莉離開赫斯渥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成為演員並出了名。她有了金錢和地位,但她仍然惆悵滿懷,感到生活十分空虛。

嘉莉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小資產階級女性,性格堅強,敢冒風險,但生活現實使她淪為資產階級的玩偶,終於使她感到失望。小說寫出了她感情深處的潛流,描繪了由於熱望破滅後所產生的空虛和苦痛。小說通過女主人公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幻滅,說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已經結束,個性解放已成為不可能,如今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靠誠實的勞動找不到出路,在以金錢為中心的社會裏也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生活。

馬克思、恩格斯在《給美國人的信》中說過:“世界上這個最後的‘資本主義樂園’正在迅速地變成一個‘煉獄’。”這部小說通過嘉莉的遭遇和貧富兩個世界的鮮明對比,正說明了這種情況。小說暴露了資產階級社會,粉碎了關於美國是一個人人富足的國家的神話,小說發表後被指責為“有傷風化”、“有破壞性”,招來“強烈憎惡”和“激憤抗議”,因而長期遭到查禁,至1907年才得以在美國再版。

鐵蹄

《鐵蹄》是美國優秀作家傑克·倫敦的長篇小說,寫於1908年。

這部長篇小說是傑克·倫敦在接近社會主義運動的年代寫成的,是獻給未來的社會主義革命的。

它用的是革命領袖艾佛哈特的妻子所寫的回憶錄的形式,由一個曆史學家作注解,這個曆史學家7個世紀之後在傑克·倫敦所說的“人們像兄弟一樣的時代”中得到了這些回憶錄,並加以公布。在這部小說中傑克·倫敦指出了美國民主自由的虛偽性,美國的民主已經變質成為壟斷資本的專政了。“鐵蹄”——這是資產階級的一種反動的挑釁組織,專門用殘酷的恐怖手段對付工人運動。起初,艾佛哈特還指望通過議會來確立社會主義,但是統治階級的瘋狂抵抗使他認識到了武裝起義的必要性。不過在作者對革命的解釋中也出現了錯誤的個人主義,因為小說中描寫的革命是由脫離群眾的一些知識分子所準備和完成的。

盡管如此,《鐵蹄》始終是全世界工人讀者最喜愛的一本書。它歌頌了革命鬥爭,肯定了資本主義體係的必然崩潰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

大街

《大街》是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的長篇小說,1920年出版。

小說的故事梗概如下:

卡羅爾和丈夫結婚後回到他的家鄉戈勒鎮居住。不久就發現這個小鎮的呆板、守舊、愚昧、落後。為了要改變小鎮的麵貌,她不遺餘力地積極嚐試著做了許多努力,但卻受到當地居民和丈夫的批評和冷遇。種種努力宣告失敗後,卡羅爾夫婦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卡羅爾獨自來到華盛頓感受自由和文明。當她回到小鎮,發現小鎮還是依然故我,終於妥協了,隻是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小說描寫了文明和傳統觀念發生強烈衝突的美國社會裏人們那種複雜、微妙、無所適從的尷尬心態。一方麵留戀淳樸的大自然,欣賞傳統的風俗、恪守傳統信條,另一方麵也認識到這些又是阻礙文明發展、社會進步的不利因素,二者難以調和。

小說采用自然主義的紀實性寫法,對人物、風景的描寫細致入微,語言風格俏皮、幽默,善於運用諷刺手法,題目一語雙關,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

喧囂與騷動

《喧囂與騷動》是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家威廉·福克納(1897~1962)的作品,出版於1929年。

《喧囂與騷動》是福克納心血投入最多,又“總是撇不開,放不下”的一部作品。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主人公的台詞:人生就“像一個白癡所講的故事,充滿喧囂與騷動,卻毫無意義”,表達了作者對南方世界的悲觀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