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等人是美國社會中“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他們常常過著優裕的生活,追求物質刺激,對世界失去信心,隨波逐流,不能也不願掌握自己的命運。作者通過對他們這些人物的描寫,揭示出腐朽的製度是造成他們毀滅性悲劇的罪魁禍首,並對他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小說語言樸實流暢,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刻畫生動。但因結構鬆散,拖遝冗長使這部小說的藝術魅力有所減弱。
榆樹下的欲望
《榆樹下的欲望》是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創作的話劇,寫於1924年。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的新英格蘭的某個農場。農場主卡波特是個70多歲的老頭子,卻娶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艾比做他的第三任太太,第二任太太所生的孩子耶賓本來可以繼承農場產業,可由於冒出個後母來,覺得對他繼承財產是個阻礙,同時他又被艾比深深地吸引而不能自拔。艾比也愛上了他。不久兩人生下一個孩子,蒙在鼓裏的卡波特高興地宣布這個孩子將是農場的繼承人。耶賓更因此懷疑自己是艾比奪取家產的工具。艾比以為沒有這個孩子就能和耶賓長期廝守,所以把孩子弄死了。耶賓知道真相後,悔恨不迭,並向官員自首。
劇作深刻地闡釋了物欲和情欲相互交織纏繞產生的矛盾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對在物欲和情欲之間作著激烈的思想鬥爭和掙紮的美國人有著透徹的刻畫和描寫。這部作品在美國戲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五號屠場
《第五號屠場》是美國著名作家小庫爾特·馮尼格特(1922~)的作品,二戰以來對戰爭抨擊最為猛烈與尖銳的文學作品之一。
馮尼格特二戰期間在保吉戰役中當了俘虜,被關押在文化曆史名城,德國的不設防城市德累斯頓,在德軍已成敗局的情況下,1945年2月13日,英美聯軍對該城用燃燒彈狂轟濫炸,14個小時就將這座名城化為灰燼,居民死亡達13萬人以上,馮尼格特與其他戰俘被關押在地下冷藏室才幸免於難。在以後的幾天中,馮尼格特和其他戰俘被迫從廢墟中挖掘屍體並焚燒,這次經曆後來成為馮尼格特文學創作的中心意象,並在《第五號屠場》中得到藝術的再現。馮尼格特從其第一部長篇《自動鋼琴》(1952)開始,就一直在實驗運用各種非傳統的手法進行創作,以通俗文學表達對科學、文明、進化、政治、道德、曆史等重大問題的深刻思考。其作品除了具有黑色幽默的嘲弄性模仿、碎片式情節等藝術手法之外,還具有了“元小說”的許多因素。
《第五號屠場》主人公比利過著雙重生活。在第一種生活中,比利隻是一個普通人,二戰中服役、被虜,戰後娶妻生子。60年代中期兒子被征入伍赴越南打仗。1968年比利乘飛機失事,比利腦部受傷但幸免於難,傷愈後開始講述自己超越時空的經曆。1976年被暗殺。在第二種生活中,比利掙脫了現實時空的束縛,在過去、現在與將來之間穿梭往來;1967年比利曾遭一個來自特拉法馬多爾星球的飛碟的綁架,被放在動物園中展覽。特拉法馬多爾人形狀奇特,眼睛長在手上,卻性情溫順,不知有戰爭一事。他們生活在時間之外,所以比利在特拉法馬多爾星球上呆了幾年,人間隻不過是一個微秒,並沒有人覺察到他已離開了地球。在飛機失事之後,比利決定向世人公開特拉法馬多爾人的秘密,由於比利的雙重生活,小說的情節在地球與外星球、戰爭與和平、過去與將來之間來回穿梭,使得小說的結構十分複雜,但貫穿於這些情節碎片的仍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即比利在德累斯頓戰俘營的經曆。
在作品的第一章,作者宣稱《第五號屠場》是一部反戰小說。他反對的不是某一個別戰爭,而是戰爭本身,在馮尼格特看來無論以什麼名義進行的戰爭都是以人類的死亡與文明的毀滅為代價的,無論什麼戰爭都是荒謬野蠻的。德累斯頓,一座千年文化名城在14小時內被夷為平地,大火延續到第二天把全城燒成灰燼,除了躲在地下冷藏庫中的俘虜與看守外無一幸免,全城到處是殘缺腐爛的屍體,由於無法掩埋,隻好用火焰噴射器將之就地燒毀,這座不設防城市一夜之間淪為屠場,而在這一場可怕的屠殺中,充當屠夫的都是以正義的名義進行轟炸的英美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