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猿》主人公揚克有其生活原型,是作者認識的一個愛爾蘭籍燒火工人,後來投水自殺了。為什麼一個身強力壯的人要自殺?這個問題後來就成了作者創作此劇的最初動力。此外,劇中的基本情節和米爾德裏德小姐去機艙的場麵和揚克在“產聯”的經曆等也是按生活的本來麵目加以描寫的。所以,撇開象征意義,此劇還具有深刻反映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和所謂“工會”的虛偽性的現實意義。揚克既可以作為“人的一個象征”,又可以看作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國工人,一個有個性的人物。他一開始躊躇滿誌,自以為是“社會動力”,後來經過一連串事件終於悲觀失望,不惜以猩猩為友而死於猩猩之手。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長篇小說,完成於1936年。

小說以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為背景,描寫三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的恩恩怨怨和感情糾葛,郝思嘉是個清純可愛卻又有些任性的姑娘,她暗暗地愛上了自己的表哥,但表哥卻喜歡郝思嘉的堂妹美拉妮。一氣之下郝思嘉嫁給了美拉妮的哥哥查理,不久查理死在戰場上,郝思嘉成了寡婦。她仍深深愛著表哥,但因生計所迫又嫁給一個商人,沒想到很快又守了寡,在和表哥結合無望的情況下,隻好和一直愛戀她的白瑞德結了婚。白瑞德知道郝思嘉愛的是她表哥,但還耐心等待著她能夠回心轉意。當郝思嘉終於明白隻有白瑞德才是她愛的人,才能給她幸福時,白瑞德卻離開了她。

小說結構大而不亂,頭緒紛繁而脈絡清晰,心理描寫細膩,情節複雜生動,語言清新流暢。小說曾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由它改編成的電影更是享譽世界,成為較有影響的暢銷小說。1991年美國作家為它寫了續集。

憤怒的葡萄

《憤怒的葡萄》是美國作家斯坦貝克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39年。

小說的故事梗概如下:

喬德一家在美國2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從俄克拉荷馬的不毛之地遷移到加利福尼亞,在這期間認識了傑姆·凱西。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來到目的地後才發現加州遠非想象得那麼美好,饑餓、貧困的陰影仍然籠罩著他們。為了擺脫地主對他們的剝削,凱西和官員爭吵起來,並被逮捕。喬德一家人仍四處流浪,凱西出獄後成為罷工領導人並在混戰中身亡,喬德殺死凶手後再次流亡,他們被逼得走投無路,為了活命,不得不乞討和偷盜,湯姆感到厭倦,決心繼承凱西的遺誌,從事反抗黑暗的政治事業和鬥爭。

小說呈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將移民過程中喬德一家的悲慘生活和驚心動魄的社會大變革緊密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外部描寫人物是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發人深思。小說布局精巧、獨特,結構嚴謹,善於選擇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心理描寫細膩真實。

推銷員之死

《推銷員之死》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創作的話劇。1949年榮獲紐約的劇評獎和普利策文學獎。

該劇的故事梗概如下:

威利·洛曼是位60多歲的老推銷員,總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事業成功,擁有成功的一切,但是多年勤勤懇懇的工作並沒有使他如願以償,相反卻由於身體日益衰弱,工作任務完成得日益遜色,被供職多年的公司開除。這個打擊對他來說太突然了,盡管他有一個還算美滿的家庭,也無法喚起對生活的信心,他的精神終於崩潰以至失常,最後在深夜裏開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品通過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威利·洛曼之死,影射了現代工業社會對人的摧殘和扼殺,為讀者刻畫了資本主義社會冷酷無情的另一麵。特別富於諷刺意義的是,作者在威利·洛曼自殺之前讓他回憶逝去的快樂,使他努力找回往昔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就是這些也沒能挽留住主人公的生命,他還是在絕望中死去了。作品富於幽默,展示強烈的戲劇衝突,具有較強的哲理性。

麥田裏的守望者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戴維·塞林格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51年。

作品描寫了20世紀中葉美國一個16歲少年的故事。

霍爾頓·科爾菲爾德是個玩世不恭的美國中學生,因為學習差被學校開除了,和同學打了一架之後他就離開學校回到了紐約。他沒有回家,而是找了家旅館住了下來,他厭惡卻又同情向他賣淫的妓女及拉皮條的工人。他雖然頻繁出沒於公園、車站、劇院、酒吧,卻還是越來越感到孤單寂寞。他對喧囂的城市生活日益感到厭倦,想去鄉下過安寧清靜的生活。隻有當他的小妹妹菲比在身邊時,他才會感到有些快樂。最後他回到了父母身邊,卻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小說真實地刻畫了戰後美國青年的精神麵貌,既敢於否定傳統,對傳統的一切都進行懷疑和嘲弄,也敢於否定和懷疑自己,以至無法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正確位置,陷入孤獨、寂寞、困惑的境地不能自拔因而痛苦不堪,作品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虛偽、腐朽、沒落的厭惡之情。小說語言描寫富有個性,符合16歲少年的特點,真實感人,對於景色的描寫也達到了傳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