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宋師伐遼(1)(2 / 3)

宣和四年(1122年)正月,金兵終於攻陷中京大定府,耶律延禧聞訊出逃。耶律延禧被趕出中京後,耶律淳在燕京稱帝,建號“建福”,封李處溫為太尉,總領軍事大權,升郭藥師為衛上將軍、涿州留守。

郭藥師是渤海鐵州人。耶律延禧天慶六年(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殺了東京留守蕭保先,自稱大渤海國皇帝,起兵暴亂,迅速攻占了遼東五十餘州。耶律延禧封耶律淳為都元帥,在燕雲一帶招募遼東受暴亂之苦的難民。耶律淳將難民中的青壯年集結起來,號稱“怨軍”,分為前錦營、後錦營、前宜營、後宜營、岩州營、乾營、顯營、乾顯大營共八營,近三萬人,郭藥師就在其中。

保大元年(1121年),由於怨軍將領董小醜在進攻利州時,被高永昌戰敗,耶律淳為正軍紀,將其斬首,引發了“怨軍”的怨氣。董小醜的部下羅青漢、董仲孫等紛紛暴亂,耶律淳慌忙申請援軍。遼國都統耶律餘睹與蕭幹帶官兵前來鎮壓。當時,“怨軍”中的郭藥師由於勇武過人,很受蕭幹重用。郭藥師率兵殺了羅青漢等人。

暴亂平息後,耶律餘睹回師,蕭幹留下輔助耶律淳。耶律餘睹臨走前對蕭幹道:“‘怨軍’是難民集結而成,未經過嚴格的軍管製度,桀驁不馴,日久難說不會再惹出事來,不妨將他們四下遣散,再暗中派兵誅殺,以絕後患。”蕭幹想起郭藥師的勇猛,道:“‘怨軍’中也有忠勇之士,怎能誅殺?”兩人意見不同,最後,耶律餘睹提議將剩下的近萬名“怨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等人統領,留在蕭幹帳下,另一部分由耶律餘睹帶走。蕭幹知道,由耶律餘睹帶走的那部分“怨軍”肯定後果難料,但是,讓其欣慰的是,他所器重的郭藥師等人卻保住了性命。

保大二年(1122年)三月,耶律延禧逃奔夾山,耶律淳稱帝後,接受蕭太後及蕭幹的建議,將“怨軍”更名為常勝軍,讓涿州留守郭藥師兼常勝軍都管。

四月,徽宗見遼國氣數已盡,封童貫為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率兵進攻遼國。宋將楊可世、辛興宗先後與遼將耶律大石、蕭幹對陣,由於宋兵戰鬥力軟弱,而遼人在喪國之時,都呈現出破釜沉舟的精神,因此,宋兵在雄州、莫、塘泊、保州、真定一帶接連潰敗,死傷無數。

六月,耶律淳病死,他的老婆蕭普賢自封皇太後,接管新政府。蕭太後怕自己乃一女流,無法號令天下,隻好拜蕭幹為樞密使,基本接替了李處溫的軍權,同時又將新遼政權納入手中。為近一步收攏蕭幹為自己賣力,蕭太後又認蕭幹為幹爹。蕭幹認了幹女兒後,果然不存二心,竭力輔佐她,其他眾將也都臣服。

再說耶律延禧逃出居庸關後,聽說耶律餘睹引領金人攻城克池,心中大為懊悔。

耶律餘睹逃跑後,遼國政界大亂。晉王每日憂心重重,足不出宮。不久,耶律撒八等幾個與蕭奉先對立的大臣,也開始圖謀立晉王。隻可惜,都遭到了蕭奉先的壓製。蕭奉先知道晉王不死,肯定還有人會謀立,不如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上書耶律延禧,誣晉王先是串通耶律餘睹,後又串通耶律撒八,欲將大遼獻給金人。耶律延禧信以為真,於是賜晉王敖盧斡縊死。有內侍素來喜愛晉王,連夜去向晉王報信,勸其逃亡。敖盧斡搖頭說:“安能為一己之軀,而失臣子之大節!”敖盧斡不想落個叛國的罵名,於是坐等聖旨和執行官來,慷慨就死。敖盧斡死後,耶律撒八也被蕭奉先害死。

不久,耶律餘睹帶兵逼近行宮,耶律延禧倉皇逃脫,連傳國璽也丟進了桑乾河裏。二月,金師在北安州戰敗奚王的部隊。三月,金兵又出嶺西,向耶律延禧追來。耶律延禧慌忙逃竄白水濼,一路上,身邊大臣投降金人者先後已有數十。不久,耶律延禧來到古底倉,剛想喘口氣,忽然發現一隊金兵殺來,慌亂中,隻好跨上一匹快馬,逃進了夾山。

到了此時,耶律延禧才清醒過來,意識到蕭奉先的誤國,不由得指著他罵道:“是爾父子誤朕至此,今欲誅汝,何益於事!恐軍心忿怨,可速行,勿回頭。”意思是說,我已經知道你害我之深了,本想殺了你,但又怕軍心慌亂,現在我罷了你的官,你走吧,走的越遠越好,別讓我看到你,否則,你就得死。

蕭奉先灰溜溜逃走,但沒逃出多遠,他的手下突然發難,將其綁了起來,扭送給金兵。蕭奉先昔日仗著妹妹的勢力,在朝中一手遮天,連身邊的人也惱怒了。金人扭送蕭奉先欲押解而歸,路上遇到一夥遼兵,雙方一番激戰,遼將耶律可許趁機搶回蕭奉先。

蕭奉先感激涕零,對耶律可許道:“多謝將軍救命之恩,來日必有回報。”耶律可許冷哼道:“蕭奉先,你以為本將是救你嗎?錯。”

說著,遼將將他押到耶律延禧身邊。耶律延禧見蕭奉先還是回來了,於是將其賜死,一代奸相弄權禍國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按理,此時正是遼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之時,如果宋國軍隊能夠全線出擊,收複燕雲十六州並非難事。但是,宋國主帥童貫卻因為一己之私延誤了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