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了遼邦內部紛亂後,徽宗便認為有機可乘,派蔡攸前往童貫軍營中督軍,以盡快拿下遼國全境。
徽宗派蔡攸督軍,原是一番好意,他怕軍中有什麼需要督辦的,有蔡攸隨軍,可隨時解決。但是,童貫卻以為不這麼想。即使徽宗派遣別人,他也不能忍受,何況蔡攸是蔡京的兒子。童貫見蔡攸來到,表麵上裝作一副和悅的樣子,暗中卻按兵不動,看他怎麼督軍。
等了幾天,蔡攸見童貫的大軍駐紮在大名府與真定府一線,卻久久沒有出兵。蔡攸覺得奇怪,便問:“童太師,是不是軍中還缺少什麼?”
童貫道:“各編製已經齊備,不缺了。”
“遼國境內千瘡百孔,正是我大宋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大好機會,太師怎麼還不命令部隊乘勢進攻呢?”
“本帥要等幾個人。”
蔡攸忙問:“所等何人?”童貫道:“昔日被本帥招安的梁山泊眾將。”蔡攸道:“就因為他們,要讓十幾萬大軍停滯不前嗎?”童貫道:“蔡大人休要小看他們,在剿滅方臘時多虧他們立下汗馬之功。”蔡攸一聽,便不再多說了。
又等了幾天,吳用等幾人來到,但是,蔡攸發覺大軍仍無開拔之意。
蔡攸終於按捺不住了,再次去問童貫:“童太師,下官雖然不懂軍事,但也知戰機稍縱即失的道理,您這般按兵不動,勢必有利於遼國的防禦。”童貫冷冷地說:“蔡大人既然不懂軍事,卻為何來監軍?”蔡攸終於聽出來了,童貫原來是為了自己,才故意按兵不動。算了,自己何必跟他一般見識,因此,蔡攸寫了一封請辭書,上呈徽宗。徽宗從字裏行間看出了童貫的心思,於是同意蔡攸留在大名府,不再隨軍出征。
聖旨一來一往又費了些時日,等到童貫的大兵進攻燕京時,燕京城防已經加固了。
童貫兵分三路,保靜軍節度使種師道率兵五萬,帶領軍承宣使王稟、觀察使楊可世等將為一路軍;都統製劉延慶為兵馬副都統,率軍五萬,帶領王淵、韓世忠等將為一路軍。中路由童貫坐鎮,率兵五萬,帶領自己的徒弟和幹兒子及吳用等梁山好漢兵出霸州。同時,由呂頤浩為副轉運使,
轉運使,是負責交通督運的官員。古來戰事講究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童貫之所以重用呂頤浩,因其原是樂陵人,後又遷住齊州(今濟南市),對中原至河北一帶交通地形熟悉。
都統製,是一種臨時的軍事統領。北宋朝廷出兵作戰時,常選派一人為都統製來總管諸軍,屬於臨時派遣,戰爭結束後都統製的權限也隨之結束。
種師道那路軍由楊可世為前軍,與蕭幹帶領的遼兵相會於蘭溝甸,接連失敗。
童貫親率大軍來到雄州地界,宣撫司開始向遼國境內各州發布榜文。古時大凡作戰,都有繳文、榜文或戰書。無非就是說明自己出師有名。
榜文上說:燕雲十六州原為宋境,為後唐石敬瑭送於爾邦。如今爾邦已占領多年,國內紛亂,已留守無力,百姓生活疾苦,冤不可言。因此,吾大宋舉道義之旗,揮仁者之師,要收回燕雲之地,讓百姓盡享太平昌盛。為免生靈染血,城池塗炭,見榜文後各州地應順應天朝旨意,萬民歸心。
本來,童貫沒指望這篇榜文能起什麼效用,不過是為宋國的出兵找個理由罷了,免得攻下城池後再對百姓們解釋。
誰知,當天夜裏,便有百十名遼人偷出涿州城,投奔而來。童貫大喜,親自召見投奔的代表。那代表說:“我等乃遼國百姓,早些年屬於漢族民眾,是被石敬瑭劃給遼人的,這些年來,祖祖輩輩無不等待著回歸的機會。現在,可把您們盼回來了。你們快進軍吧,咱們的漢族兄弟已經準備好了酒肉,沿街款待將士們呢。”
眾將都聽的熱血沸騰,雙眼潮濕。童貫當即命吳用、關勝、呼延綽、花榮、柴進、楊誌六人,率兵五千,在百名“漢裔遼人”的帶領下,深入到遼境腹部。
吳用等人越走越覺可疑,因為一路之上,居然連一點抵抗也沒有,甚至沒有發現一小股遼軍。
吳用突然喊住對簿,環顧四周,道:“各位兄弟,且慢進軍。”眾兄弟圍了過來,紛紛道:“吳用哥哥,怎麼了?”吳用道:“我們已經深入遼境,為什麼遼人連駐防也沒有?”眾兄弟也覺可疑。花榮打馬奔上一個山坡,放眼望去,然後飛馬回來,道:“兄長,確實不見遼兵。”楊誌道:“小弟也覺奇怪,眾為兄弟,咱們還是在此安營,派人前邊打探再行軍吧。”
這時,“漢裔遼人”之首,一個滿臉絡腮胡的漢子走了過來,道:“各位將軍,為何停止不前啊?”關勝道:“我等一路行軍,卻未見一個遼兵,這是何故?”那漢子道:“實不相瞞,現在的遼兵已毫無鬥誌,軍紀渙散,能夠可用的兵士已經不多了,守城將軍擔心宋兵奔襲,重在加固城防,不敢分散兵力。”
眾兄弟信以為真,部隊繼續向前推進。行至一樹林邊,突然間萬箭齊發,林內喊殺聲震天,無數的遼兵湧了出來,將眾兄弟團團圍住,而那些所謂“宋裔遼人”也紛紛露出真麵目,原來,他們是遼人的“誘餌”,目的便是將眾兄弟引入埋伏圈的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