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阿根廷文學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麵。1893年,拉丁美洲現代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魯文·達裏奧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對阿根廷許多詩人產生了影響。其中最重要的詩人是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1874~1938),他的詩集《傷感的月曆》(1909)和《百年頌》(1910),以它新奇的形式、華麗的辭藻和優美的比喻,對阿根廷文學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這個時期的小說和戲劇繼續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發展。羅伯托·何塞·派羅(1867~1928)的《勞烏喬的婚姻》(1906)和《胡安·莫雷拉孫子的奇遇》(1910),貝尼托·林奇(1885~1951)的《佛羅裏達的鷹》(1916)和《挖骨頭的英國人》(1924),曼努埃爾·加爾維斯(1882~1962)的社會小說《師範學校女教師》(1914)和《納查·雷古萊斯》(1918),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的《加烏喬戰爭》(1905)和《古怪的力量》(1906),恩裏克·羅德裏格斯·拉雷塔(1875~1961)的《堂拉米羅的榮耀》(1908)和《索戈伊比》(1926),都是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紀20年代,阿根廷文學中出現了一種帶有強烈民族特點的傾向,在這一傾向影響下,裏卡多·吉拉爾德斯(1886~1927)創作了他的長篇小說《堂塞貢多·鬆勃拉》(1926),出色地描寫了潘帕斯草原和加烏喬生活,塑造了加烏喬的典型形象。
極端派詩歌創始者之一的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的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熱情》(1923)和短篇小說集《虛構集》(1944),也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奧利維裏奧·希龍多(1891~1967)、裏卡多·莫裏納裏(1898~)、弗朗西斯科·路易斯·貝爾南德斯(1900~)、萊奧波爾多·馬雷查爾(1900~1970)、卡洛斯·馬斯特羅納迪(1901~)等,是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詩人。
這個時期的戲劇主要著重心理分析,代表作家是薩穆埃爾·埃切爾鮑姆(1894~1967)、阿爾曼多·迪斯塞波洛(1887~)、佩德羅·皮科(1882~1947)和弗朗西斯科·德·菲利皮斯·諾伏亞(1889~193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根廷文學出現了一些新的風格、流派,產生了一批值得提及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埃內斯托·薩瓦托(1911~)和他的小說《隧道》(1948)、《關於英雄與墳墓》(1962),胡利奧·科塔薩爾(1914~)和他的小說《踢石戲》(1963)等。
現代哥倫比亞文學
現代哥倫比亞文學開始於19世紀末。哥倫比亞詩人何塞·阿森西翁·西爾瓦(1865~1896)是先驅之一,他寫的愛情詩《第三首夜曲》備受推崇。以後湧現了一批現代主義派的作家,其中有長篇小說《馬丁·弗洛雷斯》(1866)的作者何塞·馬裏亞·薩姆佩爾(1828~1888)和詩人吉列爾莫·巴倫西亞(1873~1943)。巴倫西亞擅長格律詩,是傑出的抒情詩人,並且熱心於把世界各國的優秀詩歌翻譯成西班牙文。1929年出版的詩集《震旦》,就是他翻譯的中國古代詩集。同一時期,著名的作家還有米格爾·安赫爾·奧索裏奧(1883~1942),代表作有《黑玫瑰》(1933)等。
20世紀哥倫比亞描寫社會現狀的小說形成潮流,這一時期的著名作家有:描寫安蒂奧基亞山區人民生活的小說《我家鄉的果實》(1896)的作者托馬斯·卡拉斯基利亞(1858~1940),著名的詩人路易斯·卡洛斯·洛佩斯(1881~1950),小說家何塞·歐斯塔西奧·裏韋拉(1889~1928)。後者一生隻寫了一部小說《漩渦》(1924),作品以原始林莽為背景,描寫人與自然的鬥爭,被稱為“最偉大的林莽小說”。在印第安小說方麵,湧現了兩位有才能的小說家,愛德華多·阿裏亞斯·蘇亞雷斯(1896~)和卡爾多納·哈拉米略(1919~)。此外,還有一位極為活躍的短篇小說作家塞薩爾·烏裏韋·彼得拉伊塔(1897~1951),其《托亞》(1933)是一部加烏喬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後一輩的作家中,有愛德華多·卡瓦列羅·卡爾德隆(1910~)、貝爾納多·阿裏亞斯·特魯希略(1905~1939)、曼努埃爾·薩帕塔·奧利維利亞,以及曼努埃爾·梅希亞·巴列霍等。
哥倫比亞近代詩歌在萊昂·德·格雷夫(1895~)之後,以《新人》雜誌為中心,又出現了一批詩人。其中之一是豪爾赫·薩拉梅亞(1905~1969)。他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方麵均有成就。另一位是阿爾維托·列羅斯·卡馬戈(1906~),後來當過共和國總統。稍後,詩壇又形成了另一個頗有影響的以“石頭與天空”命名的新集團,其領導者路易斯·比達萊斯(1904~)是評論家、詩人,作品有詩集《鈴在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