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80~90年代的民主主義詩人中,較著名的詩人有揚卡·魯欽納(1851~1897)、阿達姆·古裏諾維奇(1869~1894)、阿利蓋爾德·阿布霍維奇(1840~1905)、費利克斯·托普契夫斯基(生卒年月不詳)等。揚卡·魯欽納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受過高等教育,曾在鐵路上任職。他的詩觸及了白俄羅斯農村的階級矛盾。
1905~1907年的俄國革命席卷了白俄羅斯的城市和鄉村。白俄羅斯第一個革命女詩人喬特卡(1876~1916)就出現在這個時期。她出生於貧農家庭,經過艱苦奮鬥,曾就學彼得堡高等師範學校,積極參加革命運動。早期詩集《自由的洗禮》和《白俄羅斯的琴》(為1906)充滿反對專製的激情。小說《在血染的田地上宣誓》(1906)號召農民進行革命鬥爭。後期詩中有孤獨憂傷的情緒。
這個時期革命文學創作的高峰,是兩位大詩人揚卡·庫帕拉(1882~1942)和雅庫布·柯拉斯(1882~1956)的詩歌。
另一位著名的白俄羅斯詩人馬克西姆·鮑格丹諾維奇(1891~1917)出生於教師家庭,他的父親同高爾基有深厚的友誼。他寫有小說《音樂家》(1907)和詩集《花環》(1913)等。他的創作活動處於文學中“為藝術而藝術”傾向盛行、頹廢悲觀情緒泛濫時期,但他的詩接受民間詩歌影響,洋溢著革命和民族解放思想,對勞動人民懷有真摯的同情。
這個時期還有兩位詩人:季什卡·加爾特奈伊(1887~1937),以工人生活為題材;揚卡·茹爾巴(1881~1964),主要表現農民生活。小說方麵的代表作家是茲米特洛克·皮亞杜利亞(1886~1941),他的早期小說真實地表現了白俄羅斯農民的生活和心理。
白俄羅斯民族長期遭受立陶宛、波蘭領主和俄國官吏的壓迫和剝削,這也使他們的語言和文學備受摧殘,但白俄羅斯文學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頑強地發展著。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白俄羅斯於1919年從德國占領下獲得解放,建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給白俄羅斯社會主義的新文學開拓了新的天地。
近代波蘭文學
18世紀60年代起,波蘭文學開始了近代啟蒙運動,作品反映了對教會和貴族的批判,最著名的作家克拉西茨基(1735~1801)留下大量詩作,並創作了波蘭第一部小說。1795年波蘭被德奧意瓜分,民族解放鬥爭成為文學主題,維比茨基的《波蘭沒有滅亡》成為“軍國詩歌”的標誌,1830年被正式定為波蘭國歌。與民族解放鬥爭融為一體的波蘭浪漫主義文學戰勝了一度流行的偽古典主義,成為文學主流,這一潮流的開拓者密茨凱維奇(1798~1855)1822年出版《歌謠與傳奇》,揭開浪漫主義文學之幕。他的《格拉席娜》、《先人祭》、《十四行詩集》、《塔杜施先生》等作品影響了後代波蘭文學,並將波蘭民族文學引入世界文學之林。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還有僑居國外的詩人斯沃瓦茨基和克拉辛斯基(1812~1859),浪漫主義文學的繁榮時期還活躍著“立陶宛派”和“烏克蘭派”詩人、評論家莫納茨基(1804~1834)等,其中以“烏克蘭派”的馬爾捷夫斯基(1793~1826)、哥什欽斯基較為著名。19世紀40年代,華沙還出現了“吉卜賽派”和“熱情派”的作家。1863年反抗沙俄占領者的一月起義失敗後,沙俄對波蘭的文化控製加劇。波蘭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發展的同時引入了西歐的實證哲學,文學潮流則轉向現實主義,小說成為文學作品的主要形式。代表作家有顯克維奇(1846~1916)、普魯斯(1847~1912)、奧熱什科娃(1841~1910)、科諾普尼茨卡(1842~1910)等。
近代捷克和斯洛伐克文學
1620年白山之役使捷克30年喪失獨立,淪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個省,知識分子大批流亡國外,捷克進入文化衰退的“黑暗時代”,隻有民間文學顯示了很強的生命力。
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上半葉,捷克進入民族複興時期,近代捷克和斯洛伐克文學也隨之興起。布羅夫斯基(1753~1829)、榮格曼(1773~1847)等人提高了捷克語言的科學性和豐富性,為民族文學繁榮奠定基礎。
這一時期主要作家有浪漫主義詩人科拉爾(1793~1852)、切拉科夫斯基(1799~1852,代表作《捷克歌曲回聲》)、馬哈(1810~1836)代表作《五月》、哈夫利切克(1821~1856)、小說家聶姆佐娃(1820~1862,代表作《外祖母》),散文劇作家狄爾(1808~1856)等等。
近代匈牙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