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初,在反哈布斯堡的庫魯茨農民起義推動下,曾出現過無名詩人創作的“庫魯茨”詩歌,然而殖民統治使匈牙利文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18世紀末葉,匈牙利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和革命思想的影響,在1794~1795年間又掀起了由馬爾丁諾維奇·伊格納茨領導的、建立共和國的革命運動。這些起義和運動雖然歸於失敗,但匈牙利人民的鬥爭並沒有停止。

在匈牙利,反對土耳其人入侵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長期成為文學的主題和動力。16世紀在對土耳其人鬥爭中獻身的第一位傑出的抒情詩人鮑洛希·巴林特(1554~1594),就寫過雄壯的《戰歌》(1589年)。17世紀時,詩人茲裏尼·米克洛什(1620~1664)又在史詩《西蓋蒂堡危急》(1645~1646年)中,歌頌了1566年匈牙利人民為了捍衛西蓋蒂堡對土耳其人的英勇搏鬥。17世紀末葉哈布斯堡王朝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匈牙利大部分領土以後,同樣對匈牙利實行民族壓迫政策,使匈牙利民族文化陷於衰落的境地。

但從18世紀中葉起,法國啟蒙思想在匈牙利得到廣泛的傳播,於是匈牙利提出了民族複興的口號,為改革和使用匈牙利語言以及用啟蒙運動的精神來發展科學文化而奮鬥。當時詩人考金茨·費倫茨(1759~1831)所領導的語言革新運動,豐富了匈牙利的文學語言。匈牙利第一位革命詩人鮑恰尼·亞諾什(1763~1845)的《法蘭西的變革》(1789年),成為愛國誌士的革命歌曲。抒情詩人喬科納伊·維泰茲·米哈伊(1773~1805)最早從民間詩歌中汲取創作源泉。法塞卡什·米哈伊(1766~1828)根據民間傳說寫成的著名幽默敘事詩《牧鵝少年馬季》(1804年),描述一個機智的農村牧鵝少年對傲慢的地主進行了3倍的報複。匈牙利最早的劇作家考托納·尤若夫(1791~1830),寫出了反抗外族統治的著名悲劇《邦克總督》(1821年)。

19世紀初葉,浪漫主義文學在匈牙利興起,詩人基什法盧迪兄弟——山陀爾(1772~1844)和卡羅伊(1788~1830)成為這一運動的創始人。這時柯爾采·費倫茨(1790~1838)寫了匈牙利的《國歌》(1823年),魏勒什馬爾蒂,米哈伊(1800~1855)寫了愛國主義詩歌《號召》(1836年),喚醒人民起來為自由解放而戰鬥。

近代羅馬尼亞文學

18世紀下半葉,羅馬尼亞文學中出現了阿爾迪亞爾學派。這是特蘭西瓦尼亞(當時亦稱阿爾迪亞爾)的知識分子在這一時期發起的思想文化啟蒙運動,他們在文學上有成就的代表人物首推伊·布達伊·德列亞努(1760~1820),他的英雄史詩《茨岡人之歌》(1875)是羅馬尼亞第一部成功的敘事長詩,歌頌15世紀羅馬尼亞公國君主弗·采佩什組織茨岡人同奧斯曼軍隊作戰的事跡。在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公國,迪·戈列斯庫(1777~1830)的遊記、伊·戈列斯庫(1768~1848)的諷刺喜劇、弗克雷斯庫一家、科·科納基(1778~1849)、著名詩人格·阿薩基(1788~1869)等人的詩歌,不僅讚美了愛情,也表現了愛國主義思想。

1848年,羅馬尼亞諸公國的革命促進了文學的繁榮,由此,拉開了近代羅馬尼亞文學的序幕。尼·菲利蒙(1819~1865)描寫19世紀初期封建階級壓迫人民的《新老地主們》,是羅馬尼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內格魯齊(1808~1868)的曆史小說《亞曆山德魯·拉普什尼亞努》,描寫了16世紀中期摩爾多瓦公國君主拉普什尼亞努同反動貴族的鬥爭。博·彼·哈什德烏(1838~1907)的曆史劇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安·潘恩(1796~1854)的《獨特的詩或人們的歌》和《諺語集或民間故事》,創造性地編纂了當時流傳的民歌、諺語、故事和謎語等,反映出作者對窮人的非常同情和對富人的非常憎恨。迪·博林蒂尼亞努(1819~1872)、切·博利亞克(1813~1881)、伊·海·勒杜列斯庫(1802~1872)和格·亞曆山德雷斯庫(1810~1885)等人的詩歌,標誌著羅馬尼亞文學進入了浪漫主義的時期。瓦·阿列克山德裏(1821~1890)酷愛民間文學,民歌《米奧裏察》和關於綠林豪傑的民間故事《托馬·阿利莫什》,都是經他收集和整理的。他的《羅馬尼亞的覺醒》(1843)和《我們的士兵》(1871~1878)表現了愛國思想。

19世紀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馬尼亞文學空前繁榮,現實主義為主要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米·愛明內斯庫(1850~1889)、伊·盧·卡拉迦列(1852~1912)、伊·克良格(1837~1889)和伊·斯拉維奇(1848~1925)等。這個時期,浪漫主義、象征主義、自然主義和民粹派等對文學創作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重要的文學團體有1864年成立的“青春社”,它對培養人才、推動文學的發展起過作用。它的核心人物蒂·馬約雷斯庫(1840~1917),提倡文學運用形象思維,並進而要求藝術達到“忘我的理想境界”,被康·多布羅傑亞努·蓋裏亞(1855~1920)主編的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有傾向性的藝術”的《同時代人》(1881~1891)指責為“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文學月刊《新生活》(1905)是象征派的主要陣地,文學和科學性雜誌《羅馬尼亞生活》(1906)則宣揚民粹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