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壇上,詩人愛明內斯庫繼承了前輩的浪漫主義傳統,寫下許多思想深刻、語言優美的詩篇,並把詩歌創作推向新的階段。喬·科什布克(1868~1918)的詩集《敘事詩和田園詩》(1893)、《紡紗》(1896)、《勇敢的歌》(1904)等為詩壇增添了光輝。此外,亞·馬切東斯基(1851~1920)、喬·巴科維亞(1881~1957)、杜·內庫盧策(1859~1904)和奧·戈加(1881~1938)等人的詩歌也各具特色。

這一時期,羅馬尼亞散文方麵的著名作家有伊·克良格、伊·斯拉維奇、亞·弗拉胡察(1858~1919)、杜·讚菲雷斯庫(1858~1922)、加·加拉克蒂昂(1879~1961)、伊·阿吉爾比切亞努(1882~1963)等。克良格的作品有描寫19世紀中期農村生活的《童年回憶》(1880~1883)。斯拉維奇除著有長篇小說《瑪拉》(1894)外,他的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19世紀下半葉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農村生活,揭示了農村資產階級的形成過程,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伊·盧·卡拉迪列的諷刺喜劇,多以城市生活為背景,抨擊19世紀末期的資產階級社會,諷刺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劇作家和短篇小說家巴·德拉弗蘭恰(1858~1918)的著名三部曲曆史劇《日落》(1909)、《暴風雪》、(1910)和《金星》(1910)取材於16世紀的摩爾多瓦曆史,塑造了愛國者斯特凡大公的形象。他的短篇小說以《哈吉·圖多瑟》(1903)最為著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馬尼亞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918年,特蘭西瓦尼亞同羅馬尼亞合並,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在國內外革命形勢影響下,羅馬尼亞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羅馬尼亞文學,現實主義流派仍占主導地位,但西方文藝思潮,如自然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和艾爾梅主義等部在文學中有所表現。有些現代派作家由於不滿資本主義製度,接觸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思想,走上了民主進步的道路,如傑·博格紮(1908~)和阿·巴蘭格(1913~1979)等。這一時期的文學評論工作相當活躍,加、伊布勒伊利亞努(1871~1936)主編的《羅馬尼亞生活》提倡民族民主的現實主義文學,但有民粹派思想的影響。歐·洛維內斯庫(1883~1943)主編的雜誌《精靈》主張革新,全盤接受西方最新的文藝形式,反對文學作品專寫農村題材。其他著名文學評論家還有米·拉列亞(1896~1964)、喬·克林內斯庫(1899~1965)、圖·維亞努(1897~1964)等人。

羅馬尼亞此時長篇小說創作也進入繁榮時期。它的題材廣泛,並且出現了一批剖析人物心理活動的作品。米·薩多維亞努(1880~1961)的小說塑造了反抗壓迫的農民、漁民、工人和小市民的形象,具有濃厚的摩爾多瓦地方色彩。他的曆史小說反映了羅馬尼亞人民反抗異族侵略、維護民族生存的鬥爭,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雷布雷亞努(1885~1944)是羅馬尼亞現代長篇小說的創始人之一,他創作了《伊昂》等3部長篇小說。此外,著名的長篇小說還有卡·彼特雷斯(1894~1957)描寫知識分子的《愛情的最後一夜,戰爭的第一夜》(1930)和《普羅庫斯特之床》(1933),切·彼特雷斯庫(1892~1961)反映石油工人悲慘生活的小說《黑色金子》(1932);克林內斯庫暴露資產階級的偽善的小說《奧蒂莉亞的隱秘》(1938)等。女作家霍·帕帕達特·水傑斯庫(1876~1955)的小說《給音樂會》(1927)則以細致描寫主人公的心理狀態聞名。

在詩歌創作方麵,主要的詩人有圖·阿爾蓋齊(1880~1967)、喬·巴科維亞、伊·巴爾布(1895~1961)、盧·布拉加(1895~1961)、亞·菲利皮德(1900~1979)、喬·托珀爾切亞努(1886~1937)等。他們抨擊資本主義製度,為受壓迫的勞動人民鳴不平。西方各種文藝思潮在詩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詩歌的形式也有所創新,自由體詩開始出現。

近代阿爾巴尼亞文學

阿爾巴尼亞文學發展於16世紀,到17世紀得到了較為廣泛的發展。如1555年出版的第一部書——焦恩·布祖庫的《祈禱書》,表明至少在16世紀以前,阿爾巴尼亞就有了書麵語言。這個時期的作品還有馬林·巴爾萊蒂的散文《斯庫台被包圍》(1578)、《喬治·卡斯特裏奧特·斯坎德培的高超武藝及生活傳記》(1579),詩人彼·布迪(1566~1622)的《基督教義》,弗·巴爾迪(1606~1643)的《斯坎德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