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比利時文壇出現一批“地方派”小說家,分別描寫他們的家鄉,如喬治·維雷斯(1869~1946)寫的林堡地區的小說《悲慘的陌生人》(1906),埃德蒙·格萊瑟納(1874~1951)反映列日省生活的小說《弗朗索瓦·雷米的心》(1904),路易·德拉特爾(1870~1938)以埃諾省為背景的小說《鄉村醫生的筆記本》(1910),於貝爾·克蘭(1862~1934)寫的列日省的小說《黑麵包》(1904)則頗負盛名。稍晚的作家亨利·達維尼翁(1878~1964)寫了小說《一個比利時人》(1913),讓·圖瑟爾(1890~1944)寫了反映貧苦人生活的小說《灰色的村莊》(1927),安德烈·巴永(1875~1932)也寫了同情下層小人物的作品《一位瑪麗的故事》(1921)等。
現代作家中,弗朗茲·埃倫斯(1881~1972)的作品既有屬於現實主義,也有屬於“魔幻現實主義”。他曾創辦文藝刊物,組織布魯塞爾作家的“星期一聚會”,參加的作家有羅貝爾·維維埃(1894~)、沙爾·普利斯尼埃(1896~1952)、瑪麗·熱韋爾(1883~1975)等。知名的小說家康斯坦·比爾尼奧(1892~1975)、喬治·蘭澤(1900~)、馬賽爾·蒂裏(1897~),呂西安·克裏斯托夫(1891~)還寫了不少詩歌。小說家喬治·西默農(1903~?)的作品善於分析犯罪者的心理,小說家沙爾·帕龍(1918~)曾來中國訪問。此外,弗朗索瓦茲·馬萊·若裏斯(1930~)、皮埃爾·梅唐斯(1939~)等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作家也頗有影響。
詩人中勒內·韋爾博姆(1892~1955)善於寫情詩。阿爾芒·貝尼埃(1902~1969)著有抒情詩集《透明的世界》(1956)。其他詩人有亨利·米紹(1899~)、莫裏斯·卡雷姆(1899~)、埃德蒙·萬德爾坎蒙(1901~1980)、阿德裏安·讓斯(1905~1973)、羅歇·博達爾(1910~1973)等。
劇作家中,費爾南德·克羅姆蘭克(1886~1970)的鬧劇主要演出於20世紀20、30年代。米歇爾·德·蓋爾德羅德(1898~1962)寫的劇本包括悲劇和喜劇各種體裁。此外尚有埃爾芒·克洛鬆(1901~)、喬治·西翁(1913~)、沙爾·貝爾坦(1919~)等。
比利時佛蘭芒語文學
現代比利時北部的西佛蘭德、東佛蘭德、安特衛普、林堡諸省和布拉班特的佛蘭芒部分,使用著佛蘭芒語。用佛蘭芒語寫的中世紀的文學作品,被文學史家歸入了荷蘭文學。
16世紀在尼德蘭人民起義中,尼德蘭北部的荷蘭贏得了獨立,南部諸省仍處在西班牙的奴役下。從此佛蘭芒語文學長期陷於蕭條的狀態,直到1830年比利時獨立後開展了佛蘭芒運動,才趨於繁榮。
揚·弗朗斯·威廉斯(1793~1846)是佛蘭芒運動積極的創導者之一,他畢生致力於複興佛蘭芒語和佛蘭芒文學,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論佛蘭芒語法和文學》。他是詩人、戲劇家和民歌收集者,還用現代佛蘭芒語翻譯了不少作品。1835年,他在國家的讚助下建立支持佛蘭芒語言和文學協會,並主辦文學期刊《比利時博物館》。卡雷爾·洛德維克·萊德漢克(1805~1847)是浪漫派詩人,他的代表作《三個姊妹城》(1846)頌揚布呂赫、根特和安特衛普。詩人普呂登斯·範·德伊斯(1804~1859)寫了大量抒情歌曲和頌歌,對民族文學運動也具有影響。亨德裏克·孔西延斯(1812~1883)的作品提高佛蘭芒人民的民族意識,為佛蘭芒語感到自豪。他的代表作《佛蘭德的獅子》(1838)描寫中世紀佛蘭芒人民在“金馬刺”戰役中戰勝法國騎士的過程,生動地反映了史實,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