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近代歐洲文學(10)(3 / 3)

揚·雷尼埃·斯尼德斯(1812~1888)和奧古斯特·斯尼德斯(1825~1904)弟兄寫了不少敘述農村和小城市生活的小說和曆史故事,宣傳宗教思想。天主教神甫奎多·赫澤勒(1830~1899)也從事詩歌創作等文學活動,他為歌頌上帝而描寫大自然。他的一些抒情詩帶有感傷和神秘色彩。

19世紀下半葉出現一批反映社會生活和階級矛盾的作家。羅薩莉·洛弗林(1834~1875)和維吉妮·洛弗林(1836~1923)姐妹合作寫了3部短篇小說集,描繪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多米尼克·斯萊克斯(1818~1901)曾創辦佛蘭芒語的報紙和雜誌。他是現實主義小說家,代表作為《在港區》(1861)。他還寫了20多部劇本。安通·貝爾赫曼(1835~1874)仿照斯萊克斯的幽默筆法,寫了一些有關佛蘭芒小資產者的短篇小說和故事,心理分析較為細膩。朱利於斯·弗伊爾斯泰克(1836~1903)生於根特,是當地學生運動的中心人物,具有自由主義思想。他是佛蘭芒青年學生喜愛的詩人,著有反映社會問題的詩集3卷、散文集4卷。朱利於斯·德·海特(1830~1905)也是具有戰鬥性的詩人。他的作品有全集7卷,包括著名的史詩《卡雷爾皇帝和尼德蘭王國》和戰鬥歌曲,以及關於佛蘭芒運動的論著等。

佛蘭芒語雜誌《今日與明日》於1893年在布魯塞爾問世,對推動佛蘭芒民族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創辦人之一奧古斯特·弗爾梅倫(1872~1945)寫有大量論著,涉及文學、藝術、政治、哲學等多方麵的內容。他的《永世流浪的猶太人》(1906)是佛蘭芒文學史中一部重要的象征主義小說。《今日與明日》係統的另一個代表作家西裏爾·伯伊斯(1859~1932)在小說《最強者的法律》(1893)、《窮人們》(1902)和劇本《帕梅爾一家》(1903)等作品中,反映佛蘭芒農民遭受壓迫剝削的悲慘命運。斯泰因·斯特勒弗爾斯(1871~1969)是著名的小說家,代表作《亞麻田》(1907)、《工人》(1913)等描寫貧雇農奴隸般的勞動,然而流露出宿命論思想。他寫了約50部作品,在散文方麵頗有影響。

卡雷爾·範·德·武斯泰納(1878~1929)是象征派詩人,1897年起為《今日與明日》雜誌撰稿。詩集《金幣的影子》(1910)、《流浪漢》(1921)等具有悲觀的色彩,散文《農民之死》顯示了他多方麵的才能。赫爾曼·泰爾林克(1879~1967)也在《今日與明日》雜誌上發表詩作和散文。他也是象征派作家,著有詩集《太陽》(1906)、小說《壞人的活動》(1904)、《象牙的小猴》等,部分作品有懷疑主義傾向。他的劇本《慢鏡頭影片》(1922)、《絞架上的喜鵲》(1937)等對表現派戲劇起了推動作用。1956年他獲比利時與荷蘭首次共同頒發的荷語文學獎。費利克斯·廷默曼斯(1886~1947)的主要小說有《巴利愛特》(1916)、《安娜·瑪麗》(1920)、《農民的詩篇》(1935)等,他的一些作品使用獨特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