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若澤·巴西利奧·達·加馬(1741~1795),他的長詩《烏拉圭》(1769)記述了1756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同烏拉圭的印第安人的一場戰爭。地方色彩最濃的是弗雷·若澤·德·聖塔·裏塔·杜朗(1722~1784)的史詩《卡拉穆魯》(1781),以描寫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而著稱。此外,還有托馬斯·安東尼奧·貢薩加(1744~1810)的《迪爾塞烏的瑪麗莉婭》(1792)。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采礦為題材,描寫米納斯吉拉斯州人民的生活。
1822年巴西獨立,文學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即民族文學時期。在歐洲文學的影響下,浪漫主義作品開始出現。巴西的浪漫主義文學明顯地從印第安民間文學、特別是民間詩歌中汲取了營養,具有自己的特色。多明戈斯·若澤·貢薩爾維斯·德·馬加良埃斯(1811~1882)開始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他於1832年發表的第一部《詩集》還是典型的古典主義的作品,而4年以後,在《詩意的歎息和思念》中,就表現出浪漫主義的風格。近代巴西文學產生了三代浪漫主義作家:
第一代在詩歌方麵有貢薩爾維斯·德·馬加良埃斯和獲“民族詩人”稱號的安東尼奧·貢薩爾維斯·迪亞斯(1823~1864);在散文方麵有若阿金·曼努埃爾·德·馬塞多(1820~1882)和若澤·馬蒂尼亞諾·德·阿倫卡爾(1829~1877);在戲劇方麵,主要以路易斯·卡洛斯·馬丁斯·佩納(1815~1848)為代表。
第二代作家受拜倫的影響,但是作品題材狹窄,情調低沉,受到“憂世”和“世紀病”的侵蝕,多以悲劇為結局。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詩人曼努埃爾·安東尼奧·阿爾瓦雷斯·德·阿塞維多(1831~1852)、卡濟米羅·德·阿布雷烏(1839~1860)等。
第三代作家已開始向現實主義過渡,他們極力衝破主觀主義和感傷主義的束縛,投身到現實生活中去,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代表人物是“山鷹派”詩人安東尼奧·弗雷德裏科·德·卡斯特羅·阿爾維斯(1847~1871),他的詩作猛烈抨擊封建帝製和奴隸製度的罪惡,博得“奴隸歌手”的稱號。小說家阿爾弗雷多·德·埃斯克拉格諾爾·陶奈(1843~1899),以“陶奈子爵”的筆名著稱於世。他以描寫馬托格羅索戰役的《拉古納的撤退》(1871)而馳名。他的作品題材不像一般地區性作家那樣狹窄,而以鮮明的巴西特色為世人所稱道。巴西最有成就的浪漫主義小說家是若澤·德·阿倫卡爾,他的主要作品是真實反映印第安人生活的小說《瓜拉尼人》(1857)。此外,若阿金·達·西爾瓦·貝爾納多·吉馬朗埃斯(1825~1884)也是比較重要的作家。
巴西現實主義小說的興起,要比拉丁美洲其他國家為早。曼努埃爾·安東尼奧·德·阿爾梅達(1831~1861)的《一個民兵軍官的回憶錄》(1852)是巴西現實主義小說的雛形。但第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是阿盧伊西奧·坦克雷多·貢薩爾維斯·阿塞維多(1857~1913)的《姆拉托》(1881)。小說對巴西社會作了大膽的評論。著名小說家若阿金·馬裏亞·馬查多·德·阿西斯(1839~1908)擅長於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作品反映了巴西推翻帝製、建立共和國前後的社會變化。主要有《布拉茲·庫巴斯的死後回憶》(1881)和《金卡斯·博爾巴》(1891)等。
勞爾·達·阿維拉·蓬佩亞(1863~1895)則是另一類型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自傳體小說《書院》(1888)聞名。此外還有埃庫拉諾·馬科斯·因格萊斯·德·索薩(1853~1918)、多明戈斯·奧林皮奧·布拉加·卡瓦爾坎蒂(1850~1906)、恩裏克·馬克西米利亞諾·科埃略·內托(1864~1934)等。
這個時期高蹈派詩歌流行,重要的有被譽為“星星詩人”的奧拉沃·布拉斯·馬丁斯·多斯·吉馬朗埃斯·比拉克(1865~1918),“鴿子詩人”賴蒙多·達·莫塔·阿塞維多·科雷亞(1860~1911)和安東尼奧·馬裏亞諾·阿爾貝托·德·奧利維拉(1859~1937)等。
1893年黑人作家、詩人若昂·達·克魯斯·伊·索薩(1861~1898)發表了《盾》和《彌撒書》,為巴西文學開辟了新路。他嚐盡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之苦,但又無力改變現實,隻能到幻想中去尋求解脫,成為象征主義的代表,被稱為“黑天鵝”。宗教詩人阿方索·恩裏克斯·德·科斯塔·吉馬朗埃斯(1870~1921),是《馬裏亞納的市政法官》(1905)和《乞丐》(1920)的作者。他的作品逃避現實,大多描寫死亡和自然景色,帶有宗教色彩。歐克利德斯·羅德裏格斯·皮門塔·達·庫尼亞(1866~1909)的《腹地》(1902),是巴西文學中著名的作品,由於揭露了卡努杜斯戰役的真相,被稱為“複仇的書”。若澤·佩雷拉·達·格拉薩·阿拉尼亞(1868~1931)是巴西現代主義文學的倡導者,於1902年發表《伽南》,被稱為“問題小說”,或稱“思想小說”。書中通過兩個剛到巴西的德國人之口,討論了巴西的民族和國家的形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