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埃米利亞諾·戴維·佩爾內塔(1866~1921)、馬裏奧·維洛祖·帕拉尼奧斯·佩德內拉斯(1868~1915)、奧古斯托·卡瓦略·羅德裏格斯·多斯·安若斯(1884~1914)、若澤·本托·蒙特羅·洛巴托(1882~1948)等作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近代智利文學
智利文學最早的作品是西部民族史詩《阿勞加訥》和《阿勞科的征服》。
18世紀末,智利出現了弗朗西斯科·洛佩斯、洛倫索·穆希卡和曼努埃爾·奧泰薩等抒情詩人。洛佩斯的詩作《致患天花病的失去美麗的妹妹》,曾風行一時。
獨立戰爭時期,出現了3位著名的詩人和作家:愛國詩人卡米洛·恩裏克斯(1769~1825),曾因參加民族獨立運動而被捕入獄,他的代表作是《愛國歌》。安東尼奧·何塞·德·伊裏薩裏(1786~1868),出生於危地馬拉,積極參加智利民族獨立運動,代表作有詩集《諷刺與戲謔的詩》、自傳體小說《流浪的基督教徒》。女詩人梅爾塞德斯·馬林·德·索拉爾(1804~1866),是婦女教育的倡導者,精通樂理,其詩歌富於音樂感,代表作是《波塔萊斯葬歌》。
共和國時期,智利邀請或接納了一些外國文學家,其中較重要的有:委內瑞拉的安德烈斯·貝略(1781~1865),他應邀於1829年到智利從事外交與教育工作,創辦《阿勞加》雜誌,對培養智利青年一代文學家作出了貢獻;西班牙文學家何塞·華金·德·莫拉(1783~1864),在智利政治避難期間創辦《智利信使》報,宣傳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對1842年的文學運動頗有影響;阿根廷著名作家、思想家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兩次到智利政治避難,以瓦爾帕萊索的《信使報》為據點,與貝略展開一場論戰,論爭涉及語言、文學和教育製度等方麵,最後以薩米恩托說服貝略的學生何塞·維多裏諾·拉斯塔裏亞(1817~1888)而告終。
那場論爭對智利的思想界與文學界影響深遠,參加論戰的智利青年作家於1842年成立文學團體,同時在聖地亞哥與各地創辦多種文學刊物,決心開創民族文學。他們統稱為“四二年一代”,主要人物有何塞·華金·巴列霍(1809~1858),薩爾瓦多·聖富恩特斯(1817~1860),曼努埃爾·安東尼奧·托科納爾(1817~1867)和弗朗西斯科·比爾瓦奧(1823~1864)等。
其中拉斯塔裏亞創作了一些反映智利社會的短篇小說,如《乞丐》(1843)和《一個女瘋子的日記》(1875),含蓄地抨擊了社會的冷酷和黑暗。他的長篇小說《今昔》(1885)是一部自傳體的作品,在智利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1842年文學運動後,浪漫主義與風俗主義詩歌頗為流行。帶有浪漫主義傾向的詩人有新詩的倡導者歐塞維奧·利略(1826~1910),他1845年受政府委托創作國歌,歌詞沿用至今;吉列爾莫·布萊斯特·加納(1829~1905),受西歐浪漫主義流派的影響頗深,他的作品充滿生離死別的痛苦與哀傷;同時,他也是智利十四行詩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您的和聲》;吉列爾莫·馬塔(1829~1899),多產詩人,提倡改革和進步,重視哲學和科學,他的作品受雨果和海涅的影響,題材多樣,富於哲理性,他的《邪惡的故事》和《神秘的女人》兩首詩曾遭保守派的攻擊;何塞·安東尼奧·索菲亞(1843~1886)的作品在智利和哥倫比亞流行較廣,感情真摯,想象力強,詩韻和節奏富有音樂性,代表作是《我母親的信》。
在風俗主義詩人中,比較著名的是何塞·薩皮奧拉(1802~1885)和維森特·佩雷斯·羅薩萊斯(1807~1886)。前者的代表作《三十年回憶錄》是一部詩歌體的地方誌,後者的代表作《過去的回憶》記述作者在美國西部的生活情景。
小說方麵,以著名的小說家阿爾維托·布萊斯特·加納(1830~1920)為代表的現實主義作家崛起。布萊斯特·加納受到法國巴爾紮克和斯湯達的影響,以文學為社會的鏡子,反映了從獨立戰爭後到19世紀末智利社會的種種變化,為智利的現實主義小說奠定了基礎,他的重要作品有《馬丁·裏瓦斯》(1862)、《在光複時期》(1897)、《愛情的數學》(1860)、《一個傻瓜的理想》(1863)、《移居者》(1904)等。丹涅爾·巴羅斯·格雷斯(1834~1904)的作品以曆史題材為主,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被稱為“小百科全書”,代表作是《孤兒》和《政治文學學院》。聶魯達的長詩《西班牙在心中》也是這一時期較為重要的作品。
現實主義作家中還有以愛國小說聞名的維森特·格雷斯(1847~1909),擅長描寫獨立戰爭場景的路易斯·奧雷戈·盧科(1866~1943),以鄉土特色與諷刺聞名的曼努埃爾·奧爾蒂斯(1870~194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