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出現了一批受現代主義詩歌運動影響的詩人,主要的有佩德羅·安東尼奧·貢薩萊斯(1863~1903),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受現代主義影響,但內容注重社會實際。他擅長以淒涼傷感的筆觸描繪曆史事件,代表作是詩集《節奏》。
胡利奧·比庫尼亞·西富恩特斯(1865~1936)的詩形式上受民間歌謠的影響,文字上受希臘古典文學的影響,風格上受魯文·達裏奧影響,代表作是詩集《秋天的收獲》。
安東尼奧·博爾克斯·索拉爾(1874~1938)以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寫作,沉湎於對大自然的描繪和幻想,代表作是《孤星的神話》。
薩穆埃爾·阿·利略受現代主義影響,以寫敘事詩為主,歌頌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和海上的冒險事跡,代表作是以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的長詩《康塞普西翁》。
後期現代主義詩人大多注重抒情詩,開始脫離現代主義詩歌的某些約束,其中詩人佩德羅·普拉多(1886~1952),以母愛和離別為主題的詩較為有名;他晚年被公認為十四行詩最優秀的代表,代表作是《被遺棄的房子》。馬裏亞·蒙韋爾(1897~1936)的作品抒情性強,感情真摯,在韻律和節奏方麵,現代主義的風格較為突出,代表作是《最後的詩》。
20世紀2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衰落之後,智利出現了幾位有獨創性的詩人,其中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889~1957)和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最為重要,對整個拉丁美洲的詩歌產生了影響。
米斯特拉爾原名盧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其前期作品大多寫個人愛情的悲劇,情調感傷,有泛神論觀點;後期詩作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為猶太民族的命運悲歎,憐憫孤苦伶仃的兒童。因為“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於194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重要詩集有《死的十四行詩》、《有刺的樹》和《葡萄壓榨機》等。
聶魯達原名內夫塔利·裏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他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接受法國現代派詩人的影響,吸收智利民間詩歌的特色,並學習了惠特曼自由詩的體裁,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因為“他的詩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複蘇了一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於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重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心中》、《英雄事業的讚歌》和《詩歌總集》、《要素之歌》等。
其他詩人還有:維森特·維多夫羅(1893~1948),“創造主義”詩歌流派的創始人。他反對詩歌的一切傳統,主張詩歌即是“絕對的創造”。他的創作實踐證明他的理論並不實際,作品走上了極端形式主義的道路,因而被稱作“一個發表了許多文學宣言而著名的詩人”,主要作品有《亞當》、《逆風》等。
巴勃羅·德·羅卡,原名卡洛斯·迪亞斯·洛約拉,受歐洲先鋒派影響較深,以寫政治詩為主,與聶魯達齊名,同屬左派詩人,被稱作智利詩壇的一對巴勃羅,曾任智利作家工會主席,1965年獲國家文學獎,代表作是《五首紅色的歌》。
安赫爾·克魯查加·聖馬裏亞,傾向於象征主義的詩人,他的作品歌頌祖國,讚美未來和田園風光,1948年獲國家文學獎,代表作是《看不見的城市》。
尼卡諾爾·帕拉,詩風新奇獨特,力圖擺脫一切傳統和外來影響,尤其反對歐化,作品充滿俗語和口語,接近民歌,代表作是《詩歌與反詩歌》,被稱為“反詩歌”派。
此外,貢薩洛·羅哈斯的作品以愛情與死亡為題材,反映社會問題;奧斯卡爾·卡斯特羅(1910~1947)的作品感情奔放而細膩,借田園風光和樹木花鳥抒發情思。
近代阿根廷文學
在拉丁美洲,阿根廷的近代文學比較發達,它受古代印第安文學和宗主國文學的影響較少,而受歐洲文學的影響較多。
18世紀出現了具有西班牙古典主義傾向的詩人曼努埃爾·何塞·德·拉瓦爾登(1754~1810),其代表作是《雄偉的巴拉那頌歌》和劇本《西裏波》。
19世紀初,阿根廷獨立革命取得了勝利。這場革命運動為阿根廷民族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出現了一群年輕的詩人和優秀詩歌,主要屬於古典主義,主題多為謳歌新獲得解放的祖國。維森特·洛佩斯·伊·普拉內斯(1785~1856)的《愛國進行曲》(1813),後來成為阿根廷國歌;胡安·克魯斯·巴雷拉(1794~1839)的《瑪伊普》和《伊圖薩因戈戰役》等詩激蕩著強烈的愛國熱情。
獨立革命勝利後不久,阿根廷發生了內戰,封建軍閥羅薩斯打敗對手,對全國實行獨裁統治。阿根廷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獨裁鬥爭。這一鬥爭推動了文學的發展,其主要傾向屬於浪漫主義,代表作家有埃切維裏亞、薩米恩托和馬莫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