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特萬·埃切維裏亞(1805~1851)是阿根廷第一個浪漫主義作家,著有長詩和詩集《埃爾維拉》(1832)、《慰安集》(1834)、《詩韻集》(1838);政論《社會主義原理》(1838);政治諷刺小說《屠場》(1838)。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1811~1888)的代表作《法昆多》又名《文明與野蠻》(1845)對羅薩斯政權進行了分析和批判,顯示了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文學才能。詩人、小說家何塞·馬莫爾(1817~1871)的長篇小說《阿瑪利亞》(1851)表現了羅薩斯獨裁統治下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民的嚴酷鬥爭。

19世紀下半葉,阿根廷出現了三部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加烏喬詩歌,以大草原為背景,以加烏喬為主角,表現克裏奧約的鄉村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伊拉裏奧·阿斯卡蘇比(1807~1875)的《桑托斯·維加》,彙集了許多有關加烏喬的傳說和故事,以濃鬱的詩情和鮮明的色彩描繪了美麗的大草原景色;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1834~1880)的《浮士德》寫得生動有趣,富於想象力;何塞·埃爾南德斯(1834~1886)的《馬丁·菲耶羅》及其續篇《馬丁·菲耶羅的歸來》,歌頌了爭取自由、反對階級壓迫的鬥爭,反映了19世紀末阿根廷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中鄉村的破敗和加烏喬的不幸命運。

羅薩斯獨裁政權崩潰之後,阿根廷文學湧現了最後幾位浪漫主義詩人和一群具有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傾向的作家,其中有詩人奧萊加裏奧·安德拉德(1839~1882),他以濃重的抒情筆調描寫自然景色;表現加烏喬典型人物的拉斐爾·奧夫利加多(1851~1920);詩集《風中之葉》和《遠方的回聲》的作者卡洛斯·吉多·伊·斯帕諾(1827~1918);以及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佩德羅·博尼法西奧·帕拉西奧斯(1854~1917)。

在散文方麵,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家是:盧西奧·維克托裏奧·曼西利亞(1831~1913),著有《朗克爾印第安民族紀遊》(1870);米格爾·卡內(1851~1905),著有《青年時代》(1884);愛德華多·維爾德(1844~1913),著有《失去的時間》(1878)和《順水》(1914)。

在小說方麵,盧西奧·維森特·洛佩斯(1848~1894)的《大村莊》(1884),歐亨尼奧·坎巴塞雷斯(1843~1888)的《沒有目的》(1885),何塞·馬裏亞·米羅(1867~1896)的《交易所》(1891),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在戲劇方麵,愛德華多·古鐵雷斯(1851~1889)的劇本《胡安·莫雷拉》演出成功,從而使加烏喬戲劇得以流行。保爾·格羅薩克斯(1848~1929)、馬丁·加西亞·梅羅(1862~1905)、何塞·曼努埃爾·埃斯特拉達(1842~1894)和佩德羅·戈耶納(1843~1892)則是這個時期享有盛名的文學史家與文學評論家。

近代哥倫比亞文學

18世紀以前,哥倫比亞文學為西班牙殖民者和教會所壟斷,流行的體裁主要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而模仿西班牙詩人貢戈拉的巴羅克詩歌。其中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曆史學家盧卡斯·費爾南德斯·德·皮埃德拉伊塔(1624~1688)的《格拉納達新王國的征服史》(1688)和胡安·羅德裏格斯·弗雷萊(1566~1639)的《墓地》(1638)。

19世紀初,從事獨立運動的愛國者積極開展各種文學創作活動,較有成就的主要有作家有安東尼奧·納裏尼奧(1765~1823)和弗朗西斯科·安東尼奧·塞亞(1766~1822),前者是法國《人權宣言》的翻譯者和《瑣事報》的主編,後者是當時有影響的報紙《奧裏諾科郵報》的創辦人。浪漫主義文學在這時開始興起。

在前期浪漫主義作家中,何塞費爾南德斯·馬德裏(1789~1830)最為著名,他的主要作品是劇本《阿塔拉》(1822)。這一時期的作家還有何塞·馬裏亞·格魯埃索(1779~1835)等。

哥倫比亞獨立後,政治動亂一直延續到1832年,然後進入比較穩定的時期,文學因之也有所發展,開始後期浪漫主義階段。這時著名的有詩人何塞·華金·奧爾蒂斯(1814~1892)、何塞·歐塞維奧·卡羅(1817~1853)和胡利奧·阿博萊達(1817~1862),小說家何塞·曼努埃爾·格羅奧特(1800~1878)、何塞·希塞多·羅哈斯(1816~1898)和歐亨尼奧·迪亞斯(1804~1865)。

小說《瑪麗婭》(1867)是哥倫比亞文學的一部浪漫主義傑作,作者豪爾赫·伊薩克斯(1837~1895)因而成為拉丁美洲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小說以其感情濃烈的戀愛情節和悲劇性的結局,加上大量優美的自然景色與風土人情的描寫,受到高度的評價。